感恩節將至!與其買禮物食火雞,不如提倡報恩文化!可循4大範疇去做

導師作者:藍婷.活得精彩創辦人.國際認證專業形象顧問(AICI CIP) 資歷超過十年資深專業導師.國際形象專業執行高級教練.企業培訓導師.跨媒體導師及寫作人|擅長助你快速提升視覺優勢、社交禮素、說話能量、表達力量!

過兩天就是每年的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十一月第四個星期四。
 
以前問過些身邊朋友,感恩節是啥玩意?有回覆說似乎習俗上是一個「要感謝他人」及「要吃火雞」的節日。每年得到的認知就是感謝誰、感謝甚麼恩?似乎沒聽,也不用隆重其事;反之,因為這個節日,大家很忙去買禮物、食火雞,才是忙碌張羅的事項!

這個以美國感恩節為主的日期。教科書或現代世俗總把感恩節寫得很美好,不過也有美國女星抱打不平,曾說「我們不過感恩節,因為它是個『屠殺的節日』!」為甚麼會這麼說?這必須追溯到白人入侵美洲後,跟美洲原住民的衝突了。時過境遷,美國把感恩節塑造成「當年的移民在原住民幫助下,穀物豐收,大家開開心心一起慶祝,表達感激」的歡樂節日,還成為美國特有文化對外輸出。血腥的歷史就這樣被掩蓋,不太被後人記得……後來,美國著名百貨公司Macy美斯百貨會舉辦感恩節遊行,作為美國當地最著名的慶典;也啟動成商業活動,大家的過節焦點就在購禮物,買火雞,在家大吃大喝。至於怎麼將感恩化諸行動做些報恩的事?似乎沒人再提過。

過去在美國生活時,第一次在當地過感恩節,印象的確是「買買買」、「開大餐」的節日。腦中問號就是人們買那麼多物品,就是感恩?向誰感恩?感甚麼恩?

從小被教育為「知恩要圖報」、「滴水之恩要湧泉以報」,略知道中國傳統經典文化是沒有感恩這個詞彙,強調的是「報恩」。老子有一句「以德報怨」的「報」字,孔子有「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都有「報」之意思!佛教有這一句:「上報四重恩」,也有「報」字,報的恩包括佛恩、國土恩、父母恩、眾生因。中國文化在人倫上有這句:「敂勞未報」,是作為人子女以示對父母辛苦養育照顧之恩未有好好報答⋯⋯。全部都是講「報」,報就是行動,是回饋式。

(圖片由作者提供)

(如有興趣學習更多從中國經典文化學做人道理,可以報讀「論語一天・論語一百」課程,費用全免。報名及詳情可參考下圖)

 (圖片由作者提供)

趁感恩節可以鼓勵大家轉形式,來個「報恩節」,用行動來報恩,也是很值得提倡。報恩可以循四個範疇方位來做,包括:
 
1.    【報天地恩】感謝天地蒼生。生活所有的一切都應珍惜,尊重天地萬物,天地生命;愛護地球,節省用水,減少浪費;外出自備三寶:環保飯盒、保暖杯、筷子匙羹叉,減用外賣盒,都是感恩行動化的行為之一。
 
2.    【報國土恩】感謝國家帶來護蔭。所謂歲月安好,其實國土安好,實雄有不少無名英雄為我們的生活做了估計不到及看不見的幫助及安排,才得已坐享平安平靜、有糧有水有電有煤、有科技有能源、有便捷交通有快速補救的生活;報恩就是安分守紀、齊心努力、不只是批評或埋怨,不添煩不增亂。有需要時盡己之力互助共融。
 
3.    【報父母恩】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由父母帶來。供食供住供養供教,母親更是幾乎以自己的命來付出;報恩就是給予父母經濟回饋、實際關懷、照顧需要、聆聽陪伴、電話傾談、身體接觸(拖手、擁抱、按摩、推背、搓揉)。
 
4.    【報社會恩】給予物質或非物質回饋,捐錢也好,捐物資也好,做義工、出計策出勞力,發心發願送上祝福心念也好,只要是發送「報」的行動,都是有饒益性的。

多謝閱讀!歡迎繼續瀏覽,留言分享。感謝你!!!

 

從水墨圖案廣告,看香港街頭文化新形象,讓中國經典成為待人處事指引!

導師作者:藍婷.活得精彩創辦人.國際認證專業形象顧問(AICI CIP) 資歷超過十年資深專業導師.國際形象專業執行高級教練.企業培訓導師.跨媒體導師及寫作人|擅長助你快速提升視覺優勢、社交禮素、說話能量、表達力量!

朋友最近傳來一幅圖片,攝於港鐵內,是一幅巨大的白底水墨圖案,加了兩句文字,整體構圖極具現代中國風……

這種畫風及文化字句,從前極鮮現於香港,也極少由外資企業引用中國文化;今時今日出現這個呈現,心中不免有點回響。

  (圖片來源:Tracy Leung)

要說一個地方的形象,從街頭文化可窺一二,從一般人的衣著、說話方式、對人態度,也可以「感受」到;香港的確很特別,似乎甚麼文化都有一點點,但在街上想隨時找一位能操流利英語的,不容易碰到;或要隨時找一位能操流利普通話的,也講運氣!總之,香港就是有這麼的獨特中西交錯的形象。

回想起大概七、八年前,應該是2013年後(當年的某月,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主席在孔子家鄉曲阜的考察活動中,就曾經拿著《論語》說這本書要仔細看看。)自此,中國經典文化的意識形態陸續在中國的街頭浮現。過去幾年,我走在國內一些地方,見過不少在街頭牆壁上,以水彩畫及書法,漆上中國經典文化《論語》或者《弟子規》的文化字句,及當時的人物造型;彷彿告訴大家在學校以外的地方,要繼續讓文化滲透在普羅大眾生活場景中,將經典文化深入尋常百姓家,要將文化普及化、潛移默化,讓文化底蘊繼續在人的心中積藏、孕養、運用;也就是人民文化的底氣。

筆者跟隨國際經典文化協會溫金海主席學習論語課超過七年。以我所知,溫主席在這十多年來推動中國傳統經典文化不遺餘力,多年來免費授課《論語》就是希望讓更多人接觸經典文化的好處,是一本教學做人、做君子的手冊,是提升生命的寶典;而且一直再三強調經典文化不要只在書本鑽研,也不要只在學校讀,是要腳踏實地在生活中實行,就是所說的「將經典行於生活」,才對生命有提升有幫助,否則讀上一千次一萬次而不能用在生活,就是自己的境界仍未提升,仍然要努力!

(圖片來源:國際經典文化協會)

今次在港鐵站見到的這一個大廣告牌,上面寫上 「摩,研也。」,這一句的出處是來自 《說文解字》。意思是:摩,是研究,是切磋、揣摩;還有另一句「利者,義之和也。」此句的出處來自《易經‧乾文言》。意思是:要得到利益,就要講求與道義的統一。

廣告語句出自於美國的金融大行,既是剛好跟機構名字「對得上」,也是真實的中國文化的解讀!如果這一類的中國文化引用,出自本地的企業或者中國的企業,百花齊放,可能是把文化力量再推向普及化的大踏步表現!

無論如何,這一個文化廣告現象是好事!至少路過、看到的路人,都會知道原來《說文解字》有這麼的一句說話,《易經》有這一句說話。就算初開始的時候不明白,先知後解(或者明白)也是好事!只希望這種風氣宜細水長流,而非短暫的潮流式出現。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數千年來仍然存在;重要是,認真實行聖賢先師留下的經典文化,特別加強「禮」的根基,運用得宜有助減少紛擾,有助正道行事,讓經典傳統文化底蘊成為我們生活待人處事的指引。

多謝閱讀!歡迎繼續瀏覽,留言分享。感謝你!!!

 

【中西兼容】將中華文化注入個人形象及企業培訓

導師作者:藍婷.活得精彩創辦人.國際認證專業形象顧問(AICI CIP) 資歷超過十年資深專業導師.國際形象專業執行高級教練.企業培訓導師.跨媒體導師及寫作人|擅長助你快速提升視覺優勢、社交禮素、說話能量、表達力量!

教育局正進行「中華經典名句推廣活動」,將經典名句帶進社區。經典名句將會在巴士車身、地鐵燈箱等公眾舉目可見的環境,喜見有這決定及執行。希望這個做法是長久而有配套式執行,把經典意涵「行」於生活,也好重新整頓香港的「人、事、境」的形象。

今年4月中,我為「國際形象顧問協會」主講了一場網上分享,題目是「前瞻形象力,你需要甚麼」。主題重點大膽提出需要的元素之一,是將中國傳統經典文化放入未來的形象學習、工作及企業培訓的發展。提出的理據是,因社會環境、生活常態、知識文化、品味領域、經濟發展、科技力量、人倫意識等等都在變異,單純沿用西方過去傳統留傳下來的形象學說,已經不能滿足以上人、事、境的現實。

 

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意涵豐澤,是做人處事及管治的經典寶藏(註1)。筆者自2013年至今仍在學習《論語》,仍在學習及實行的過程中,因此也特別倡議形象業內同仁多運用中國傳統經典文化,將文化精神滲透於個人形象學習及企業培訓。一來是豐富自己及客戶的形象學及企業培訓內容,二來是令中西方文化兼容並蓄,達至平衡和諧。特別強調以中國傳統經典文化應用於生活、工作的人、事、管理,包括生活及商務禮儀。這一小時的分享,主要提出見面禮儀觀點,握手是西方的習性,但疫情出現,環境改變了生活,握手禮儀也就不合時宜。英國皇儲查理斯在視頻中就曾經做了「示範」,他與賓客見面欲作握手也即刻收回,改為合掌(或叫合十)。

(網上影片)

新常態生活,見面新風尚,論歷史文化底氣及意涵,中國的傳統禮儀包括:拱手、抱拳、作揖,就是非常值得我們支持用於生活。後來約於4 月20日,也就收到國內的視頻,大家出席會議或活動等公開場合,見面時已回復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揖禮。

(網上影片)

在企業培訓學習中滲入中國傳統經典文化的精煉及意涵,繼續傳承,是有時地人所需的因素。當中還可運用到企業文化、人員管理、商務禮儀、生活禮儀、餐飲禮儀、社交禮儀、人際關係等等。

過去在企業人員形象培訓、企業領導、企業高管及專業人士客戶的個人形象輔導工作中,也曾經滲透中國經典文化中《論語》及《弟子規》的意涵。以簡淺的方式引用於禮儀及行為、管理、待人處事,及梳理工作的思維,具有文化底蘊的處事,會為企業文化及個人專業加強知識、經驗、資歷以外的「德」,有能有德,厚德載物,在工作的人與事中,會收獲更多!慶幸參與的受眾也非常接受及努力,特別是有企業客戶表示,將中國文化引入培訓後,有一段時期的營業額業績報告非常令大家鼓舞。難怪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憑著《論語》及佛理滲透入管理意識,可以扭轉日航「重生」。過去也著作過《論語教會我做這些事》,另一位日本企業之父澀澤榮一也著寫了「當論語遇上算盤」,還有廣為大眾所知的其他著作,包括「半部論語治天下」、「半部論語治企業」,都是分別恭敬地表達了《論語》對處事待人的強大力量!

   

已故的儒釋道三家大成就者南懷謹老師,早在八十年代就戳力提倡重振中國傳統經典文化教育,是未來社會必需要走的路!敬佩南大師的睿智及先見之明,高瞻遠矚!教育家錢穆先生在《孔子與論語》這書中提過「論語應該是一部中國人人人必讀的書」,將來此書,應成為一部世界人類的人人必讀書。

這些年,願意默默耕耘守護中國傳統經典文化的守護者也不少,在中港台各有文化有心人無私無名的推動,努力付出,值得敬重!努力共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  恭錄自國際經典文化協會溫金海主席:傳統西方文化最重要的書,首推《聖經》;因為它充滿智慧;類此,《論語》可稱為中國人的「聖經」;其珍貴性,更有過之而無不及。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便一直成為中華文化的主幹,深入民心。肇始東漢,迄自宋明以降,千餘年間,儒、道、釋三家源流,相互影響,漸趨融會,構成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更傳播到日、韓等亞洲等國,影響深遠。

中華文化是一株生長數千年的參天大樹。約百年前,被西方的一股罡風暴雨,吹得萬竅怒呺,支離破碎。1974年,唐君毅老師旅港,有感而深情地而寫出《說中華民族的花果飄零》。四十年過去,這狀況似乎每下愈況。在香港,教育單位自我摒棄傳統經典乃至歷史,使年青一代,對四端、五常、六藝、八德等道德倫常、及民族歷史使命,瞠乎異物。近年社會爭拗不斷,民意撕裂;若干學子,態度偏激、傲慢而令人側目。凡此種種,不免令人慨嘆:和諧社會,大同世界,從何說起?

所幸中華大樹,雖被摧殘,卻根深幹茁,傷而不亡。於國內,約二十年前,誦讀經典、復甦文化之聲,初由民間自發;逐漸醞釀,近數年間,國家領導人,似循「先富後教」的途徑,率領當局,明確而大力地倡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重建民族之魂。雖然,現只在萌芽階段,但極令人鼓舞!想以兩、三代人的努力,先如君毅老師所望,靈根自植,固本培元,再融匯西方文化,使中華傳統文化在復興中,再放異彩,可企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