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新人返工,商務禮儀3大指引,讓工作少點踏坑少點尷尬,減少老闆煩惱!

導師作者:藍婷.活得精彩創辦人.國際認證專業形象顧問(AICI CIP) 資歷超過十年資深專業導師.國際形象專業執行高級教練.企業培訓導師.跨媒體導師及寫作人|擅長助你快速提升視覺優勢、社交禮素、說話能量、表達力量!

有位老閭朋友常頭痛請人之事。他說請人難,請好人更難!請了的新畢業生,要不是做不長,要不就是要教仔教女般教他們應有的商務禮儀。他以為畢業生應該懂的做人禮節,原來不似預期的。最令這位老闆難以想像的是,因為他們是做物業代理的,有個新人返工之後,這位新同事要為住戶處理居所裏的電器品,但這位新人類已超過廿五歲,卻從來不懂得用洗衣機!老闆很錯愕,怎麼一個住在城市長大的本地人,連洗衣機都不識用?就是因為自小有家傭做!

老闆第一反應是:你可以不做,但至少要懂!

  (網絡圖片)

事實上,不少新人類都是00後,而這一代不少是從細到大都有家傭照顧起居飲食及打點一切。而且成長於智能環境,所以少了一些人事的歷練,惟有在培訓課中「補習補習」!為了令新人類上班早一點懂得踏足社會應注意的商務禮儀溝通,所以提出了一些指引,務求他們工作起來少點踏坑,少點尷尬;多點成熟及暢順;指引例子如下:

  (網絡圖片)

1.     首天上班,應該怎樣做才能給上司/同事一個良好印象?(重點:親切隨和)
一般情況,第一天上班,未能全部認識同事,甚至也未能記得同事名字。假如在走廊或其他地方通道上遇到,所謂「禮多人不怪」,點頭微笑,親切友善,打個招呼及自我報上名來。如果真是想好好記著別人名字,那自己要做些工夫,以對方名字或某項特徵作為幫助記憶重點。午膳是否要跟大家一起?宜靜觀其變,不宜過於主動以免惹來反感。多留意上司或同事的動向。一般情況,總有一兩個熱心人會問你要不要一起吃飯,你隨和答應跟大隊就是。

  (網絡圖片)

2.     如何可以與同事建立融和?
在工作的場境,就是工作。有工作關係,自然有話題。毋須刻意,更切忌以日常瑣事來跟大家打關係;工作間盡量不談私事,不論個人感覺,不揚個人情緒(你的私事、感覺、情緒都與同事無關,要與他們分享也在工作後,不是工作時段做的事;否則就變成三八閒聊所);應說則說,不到你理不到你說的事,就不用多管閒事。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話好不如話精。想塑造自己是怎麼形象的人?心中規劃一下,可以磨練一下如何呈現符合該形象的一言一行。

  (網絡圖片)

3.     應該注意上司同事相處的商務禮儀
做好辦公室的基本商務禮儀,對未來的商務客戶聯繫及溝通都是最好的基礎步驟。宜注意的包括:

準時上班 — 如果要在公司的茶水間吃早餐。更應比上班時間提早10-15分鐘來處理自己狀態。
有取有還 — 取了同事的某些東西,緊記交還。
有始有終 — 打開過影印機後,要記得蓋好,或沒有紙了,要補放。
出入禮讓 — 如推門進入、出入電梯、關門離開,如是種種皆是素養及風度。
時間禮儀 — 按開會時間早5分鐘到,不宜在會議中出入或打電話,別令大家因這些行為影響流程及拖延進度。

  (網絡圖片)

多謝閱讀!歡迎繼續瀏覽,留言分享。感謝你!!!

 

【職場共融】中港工作的溝通心法之二:以中國經典文化解讀文化,如何應用於生活?

導師作者:藍婷.活得精彩創辦人.國際認證專業形象顧問(AICI CIP) 資歷超過十年資深專業導師.國際形象專業執行高級教練.企業培訓導師.跨媒體導師及寫作人|擅長助你快速提升視覺優勢、社交禮素、說話能量、表達力量!

回顧上星期提出中港工作的溝通心法,首要重點是接納中國文化,其中一個「接納」就是先做三方面「功課」。心法二,就是以經典解讀文化。

中國經典如《論語》,流傳二千五百多年,不會是無緣無故的。當中玄妙,就是《論語》的內容哲理,就是教大家做一個君子的「經」。經者,徑也,就是路經;以現代話來說,《論語》是教大家做好一個人的路徑!《論語》內容精闢,言語簡潔,都是關乎生活,人性,生命的境界,提供處理生命中問題之圓融提示。人性、生命從來不過時,所以《論語》從來不過時!更放諸四海而皆通。日本知名企業家澀澤榮一及稻盛和夫等,都以《論語》為管治企業之法,而創造企業神話!稻盛和夫更著書立說,敘述他如何以《論語》管理而化解了崩盤危機!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特別到孔子家鄉曲阜,拿著《論語》說:「這本書,我要好好細讀」。

   (網絡圖片)

讀書畢業、有知識、有學歷、有良好的職業,就會做好一個人嗎?!事實並非這麼簡單。有高學歷,但有沒有接受過「做好人」的教育?是否好人,不是與知識、學歷成對等的。如果思想、言行,跟道理不相應,學歷更高也是枉然。

讀經典真正的作用,是用它來修正我們的思想、言行、見解、發揮智慧。筆者自2013年開始在國際經典文化協會跟隨老師學習《論語》,有幸受教而常記著老師所說:經典文化,不是只是拿著來讀的,不是放在書櫃的,不是讀一百篇就「高人一等」的;經典文化,是應該用、行於生活的。生活包括工作、與家人、朋友、工作夥伴等等的溝通、處事。讀了甚麼,就看你用於生活行為表現了甚麼。

 (網絡圖片)

早前與上海工作的朋友交流,她說香港有一個連鎖食物品牌在當地開了專門店,但就是硬將香港的一套營運模式,一成不變的應用,完全沒有嘗試本地化。對土生土長的國內朋友,當然是格格不入的,對銷售及品牌發展也有影響。朋友慨嘆說:畢竟香港只是一個小島,不過八百萬人而已。上海人口是香港的三倍,硬將香港那一套放上去,無視本地生活文化,其中意識,好聽的就是「自我主意」,不好聽的就是「自大」。市場那麼大,你不去融入本地文化,難道要二千萬人在他們的「地頭」重新學習來配合你嗎?

以上事件,關乎對人的行為處事,特別是在異地,如果欠了對當地的理解及尊重,那就很難達致通達圓融。想起《論語》中的一句話: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衛靈公第十五)。大概的意思就是:子張問孔子,到外地去(「行」)該怎樣做?孔子說:「說話忠誠守信,行為篤實尊敬,即使到了邊陲之地,也能夠通達。說話不忠誠守信,行為不能篤實尊敬,即使在本鄉本土,也能行得通達嗎? 」這就是《論語》的哲理:到外地去,懷著尊敬之心而行,事情自然暢順,否則便行不通了!

《論語》另一句:「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第九)。孔子教導,做人要杜絕四種弊病:不憑主觀意願,不以事為必然,不固執己見,不唯我獨尊。

如果能記著幾句經典,實行於生活、工作中,多點尊敬別人、少點自我獨尊,相信對做人、做事、做管理都可以更通達,生命更圓融。

     

多謝閱讀!歡迎繼續瀏覽,留言分享。感謝你!!!

 

 

【職場共融】中港工作溝通心法之一:先為你的社交平台做準備,須從3方面入手!

導師作者:藍婷.活得精彩創辦人.國際認證專業形象顧問(AICI CIP) 資歷超過十年資深專業導師.國際形象專業執行高級教練.企業培訓導師.跨媒體導師及寫作人|擅長助你快速提升視覺優勢、社交禮素、說話能量、表達力量!

企業找我們提供培訓項目提出一個要求重點,就是如何令香港與中國內地同事溝通得更順暢,減低誤會。之所以有這個情況,很多時候是因為兩地文化、生活方式及視野都有大不同;希望大家在互相包容下工作更融和。

早在十年前我與一些國際品牌做形象顧問及推廣,已觀察到香港與內地合作交流的工作人員,總有些因地域不同、文化差異所出現的溝通問題。所以,要兩地人工作有互相理解及包容的狀況,也得要知己知彼,從文化及生活模式多點準備。

相信大前提、首要重點,是接納中國文化。這裏所指的中國文化第一基本是認同。如果不認同,或有排斥,那就很容易衍生誤會,勉強下去只會蹉跎大家時間;或可預計兩條路可走,一是離職,一是調職;乾脆俐落,大家不浪費大家時間。

除了接納,還得要做點「功課」;「功課」可分為三方面:

第一:多參考內地的資訊平台

資訊世界,無遠弗屆,從第一點來說,多參考內地的資訊平台,包括網易新聞、騰訊新聞及視頻、搜狐、新浪、鳳凰、今日頭條、百度、芒果TV、QQ音樂、喜瑪拉雅⋯⋯;這些平台,都足以讓香港的朋友們從文字及影音方面,對內地文化、文字表達、事情發生、一般的觀點角度,都可以有初步基本的概念;同時也可多注意跟自己行業的人與事相關的資訊;有助增進認知社會事務及生活文化。

第二:開設內地常用的社交平台

開設或多使用互通的社交平台,例如抖音、小紅書、嗶哩嗶哩、微博、微信、微視、影音號、微信公眾號⋯⋯;每個帳號都有他們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從中學習一下不同社交平台的運作,另一方面大家可以互相有效聯系,當大家在共用互通的社交平台,心理觀感上是多點接近及親切;減少那種互不相干的距離感。從這些社交平台的標簽或hashtag的方式,多用的時候就會較易明白是甚麼概念,也會繼而增加熟悉感,使用的時候會更易掌握及投入。

    

         

 

第三 : 觀看部分內地的電視綜藝節目

國內不少綜藝節目都可以讓大家足不出戶而知更多,包括科技、工程、地理、人文、歷史、旅遊、演藝、歌唱⋯⋯統統可以看得到!例如《航拍中國》,即使一年都不能出門,但這節目的航拍讓大家眼睛去旅行,加上美不勝收的風景拍攝,大有得著!另外,《中國通史百集歷史紀錄片》也是一個讓大家可以短時間內再重溫中華道路的重磅佳作,用了那麼多的人力物力,我們只是動動手指就可以欣賞及學習;還有大大小小的演藝節目,如果沒看過《聲入人心》,也不知道原來中國的美聲水準之強,令人拍案!如果不看過《我們的歌》,也不知道原來中國有一位空靈美聲與流行結合的歌唱家周深,與香港熟悉的李克勤擦出了很多精采演藝火花!如果不看過《青春環遊記》,也不知道內地綜藝節目之趣味水準,當中還有綜藝之寶、近期以執導電影《你好 李煥英》成為全中國最高票房導演的賈玲⋯⋯以上所提的都只是小部分例子,雖然不一定有直接的關係,但是最少可以反映了在生活及文化方面是接近的!大家都是在相近的氛圍下呼吸著相近的氣息,這些點滴,也讓相互之間多了點接近的感覺及話題。

  

(以上皆是網絡圖片)

以往,是內地常向香港取經,隨著內地的飛速發展,包括智能科技生活、環保、素食、物流運輸、科技交通等等;相信未來香港向內地取經的機會會更多!為生活開拓更多新認識或工作機會,多認知及投入生活文化,為你的社交平台做多點準備,也可為自己跳出舒適帶,激活新思維新視野!共勉!!!

多謝閱讀!歡迎繼續瀏覽,留言分享。感謝你!!!

 

【筷子禮儀】正確揸筷子能彰顯商務社交文化修養?筷子文化你懂得多少?

導師作者:藍婷.活得精彩創辦人.國際認證專業形象顧問(AICI CIP) 資歷超過十年資深專業導師.國際形象專業執行高級教練.企業培訓導師.跨媒體導師及寫作人|擅長助你快速提升視覺優勢、社交禮素、說話能量、表達力量!

經常在一群4-6人一起食飯的時候,總發現至少有一個人不懂拿筷子;縱使在本地出生成長至完成大學的學業,當中也真有不少不懂拿筷子的個案。這裏所指的不懂是手持筷子的姿勢不正宗,只是勉強可以「拿著」筷子,這不單純是夾菜靈不靈活的事情,而是反映了對筷子文化缺乏認知的行為表現。特別是當與中國的同事們商務往來,是否識食、識文化,從用筷子可窺一二。不想失禮又不想失形象分,宜好好「修正」!

為企業做人員培訓,其中一個項目要點就是關於中港同事的工作交流,往往因為文化不同而鬧出誤會!有時看似事小,正正要說「勿以事小而不為」,如不對症下藥糾正,誤會就會累積而愈積愈大,大家溝通暢順,做事更多理解及包容,成效會更好!

民以食為天,食,往往是拉近陌生人關係,又加深相識朋友的友誼。不少生意及關係都在「食飯」過程中進行。不少中國人特意去學西餐餐桌禮儀,但是中餐飲食的禮儀大有玄機及文化;如果你的商務及社交文化禮儀卓越,人脈及社交都會是大贏家!

以筷子為例,正就是中國飲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食具之一;對這方面的認知更不容有失,更可以是你與西方朋友社交的大好話題!

筷子,源起中國,蘊含了民族廣人倫重家庭的文化精神。反觀西方習慣以刀叉用餐,以致出現了分食文化。中國人的餐桌上不會有「刀光劍影」,因為刀刀叉叉的晃動及撞擊聲音,比不上一雙筷子的文化威力和溫和安靜;一眾賓客圍桌而坐,筷子正是進餐時促進人和人之工具之一。吃飯的時候,主人為客人添菜,晚輩為後輩夾菜,氣氛和樂融融的。每逢佳節,桌上佳餚,家族幾代人舉筷,除了品味美食,同時閒聊家常;同時,也蘊含長者先幼者後、尊師重道的禮儀。

  (網絡圖片)

所以,有些老闆在聘用人才的時候,會刻意安排準受聘人才參與飯局,見微知著,從中觀察這位人才在禮儀方面做到甚麼程度,從而引申認知這個人是否言行一致;自然流露的行為舉止最能反映個人的本質及文化,比起一般書面寫的履歷、煞有介事的一問一答方式,更有實際性的觀察及接觸感受,這過程相當值得!

想中港同事們交流和諧共融,提升自己的社交禮儀文化力量,宜知己知彼,宜對筷子增加多點認知。畢竟筷子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了先人智慧;既可促進家族凝聚力,也體面地進行商務社交交流。

以下的筷子文化,令你懂得用的禮儀,也懂得與人作文化交流分享:

1.  筷子,從前古代稱為「箸」。

2.  筷子一頭圓、一頭方。圓的象徵天,方的象徵地,天圓地方之意;

(網絡圖片)

3.  拿筷子的時候,筷子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頭輕輕拿住及運用;拇指與食指在筷子上,拇指剛在食指中間,穩定運用筷子上的力量;中指在兩根筷子中間作為承托,無名指頭及小指在筷子下,是為天地人三才之象。

(網絡圖片)

4.  筷子是可以靈活運用的,一根為主動,另一根為從動;主動為陽,從動為陰,此為兩儀之象。也有說上根筷子就是陽,下根筷子就是陰,上陽下陰之意。

(網絡圖片)

5.  傳統筷子是七吋六分的,正是人的「七情六慾」之含義,前人先賢在製筷之時不忘提醒大家要珍惜萬物,不可浪費;吃飯要節制,不應過分或縱慾,食飯七分飽就好。

(網絡圖片)

6.  筷子是一雙的,包含太極和陰陽的理念。中國人遵守太極和陰陽的理念。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一分為二,這代表著萬事萬物都是有兩個對立面組成的。中國人講究合二為一,陰陽結合。

(網絡圖片)

7.  據說筷子還有點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從前人們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雙筷子,有甚麼毛病都能自己搞定。

(網絡圖片)

筷子中可以找回睿智、儉樸、明禮、愛和平、重人倫、尊天敬地的文化根源。

學懂正確手持筷子的使用,繼而多注意學習餐桌的禮儀如知所先後、顧及尊卑等態度行為;配合前人早就提醒不應縱慾,適度節制的飲食之道;加上履行現今世代的惜食、不浪費的飲食文化;相信這種人文素質,良好人緣就不只在中港關係之間才有,而是放諸四海皆融通!

(網絡圖片)

多謝閱讀!歡迎繼續瀏覽,留言分享。感謝你!!!

 

【中西兼容】將中華文化注入個人形象及企業培訓

導師作者:藍婷.活得精彩創辦人.國際認證專業形象顧問(AICI CIP) 資歷超過十年資深專業導師.國際形象專業執行高級教練.企業培訓導師.跨媒體導師及寫作人|擅長助你快速提升視覺優勢、社交禮素、說話能量、表達力量!

教育局正進行「中華經典名句推廣活動」,將經典名句帶進社區。經典名句將會在巴士車身、地鐵燈箱等公眾舉目可見的環境,喜見有這決定及執行。希望這個做法是長久而有配套式執行,把經典意涵「行」於生活,也好重新整頓香港的「人、事、境」的形象。

今年4月中,我為「國際形象顧問協會」主講了一場網上分享,題目是「前瞻形象力,你需要甚麼」。主題重點大膽提出需要的元素之一,是將中國傳統經典文化放入未來的形象學習、工作及企業培訓的發展。提出的理據是,因社會環境、生活常態、知識文化、品味領域、經濟發展、科技力量、人倫意識等等都在變異,單純沿用西方過去傳統留傳下來的形象學說,已經不能滿足以上人、事、境的現實。

 

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意涵豐澤,是做人處事及管治的經典寶藏(註1)。筆者自2013年至今仍在學習《論語》,仍在學習及實行的過程中,因此也特別倡議形象業內同仁多運用中國傳統經典文化,將文化精神滲透於個人形象學習及企業培訓。一來是豐富自己及客戶的形象學及企業培訓內容,二來是令中西方文化兼容並蓄,達至平衡和諧。特別強調以中國傳統經典文化應用於生活、工作的人、事、管理,包括生活及商務禮儀。這一小時的分享,主要提出見面禮儀觀點,握手是西方的習性,但疫情出現,環境改變了生活,握手禮儀也就不合時宜。英國皇儲查理斯在視頻中就曾經做了「示範」,他與賓客見面欲作握手也即刻收回,改為合掌(或叫合十)。

(網上影片)

新常態生活,見面新風尚,論歷史文化底氣及意涵,中國的傳統禮儀包括:拱手、抱拳、作揖,就是非常值得我們支持用於生活。後來約於4 月20日,也就收到國內的視頻,大家出席會議或活動等公開場合,見面時已回復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揖禮。

(網上影片)

在企業培訓學習中滲入中國傳統經典文化的精煉及意涵,繼續傳承,是有時地人所需的因素。當中還可運用到企業文化、人員管理、商務禮儀、生活禮儀、餐飲禮儀、社交禮儀、人際關係等等。

過去在企業人員形象培訓、企業領導、企業高管及專業人士客戶的個人形象輔導工作中,也曾經滲透中國經典文化中《論語》及《弟子規》的意涵。以簡淺的方式引用於禮儀及行為、管理、待人處事,及梳理工作的思維,具有文化底蘊的處事,會為企業文化及個人專業加強知識、經驗、資歷以外的「德」,有能有德,厚德載物,在工作的人與事中,會收獲更多!慶幸參與的受眾也非常接受及努力,特別是有企業客戶表示,將中國文化引入培訓後,有一段時期的營業額業績報告非常令大家鼓舞。難怪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憑著《論語》及佛理滲透入管理意識,可以扭轉日航「重生」。過去也著作過《論語教會我做這些事》,另一位日本企業之父澀澤榮一也著寫了「當論語遇上算盤」,還有廣為大眾所知的其他著作,包括「半部論語治天下」、「半部論語治企業」,都是分別恭敬地表達了《論語》對處事待人的強大力量!

   

已故的儒釋道三家大成就者南懷謹老師,早在八十年代就戳力提倡重振中國傳統經典文化教育,是未來社會必需要走的路!敬佩南大師的睿智及先見之明,高瞻遠矚!教育家錢穆先生在《孔子與論語》這書中提過「論語應該是一部中國人人人必讀的書」,將來此書,應成為一部世界人類的人人必讀書。

這些年,願意默默耕耘守護中國傳統經典文化的守護者也不少,在中港台各有文化有心人無私無名的推動,努力付出,值得敬重!努力共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  恭錄自國際經典文化協會溫金海主席:傳統西方文化最重要的書,首推《聖經》;因為它充滿智慧;類此,《論語》可稱為中國人的「聖經」;其珍貴性,更有過之而無不及。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便一直成為中華文化的主幹,深入民心。肇始東漢,迄自宋明以降,千餘年間,儒、道、釋三家源流,相互影響,漸趨融會,構成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更傳播到日、韓等亞洲等國,影響深遠。

中華文化是一株生長數千年的參天大樹。約百年前,被西方的一股罡風暴雨,吹得萬竅怒呺,支離破碎。1974年,唐君毅老師旅港,有感而深情地而寫出《說中華民族的花果飄零》。四十年過去,這狀況似乎每下愈況。在香港,教育單位自我摒棄傳統經典乃至歷史,使年青一代,對四端、五常、六藝、八德等道德倫常、及民族歷史使命,瞠乎異物。近年社會爭拗不斷,民意撕裂;若干學子,態度偏激、傲慢而令人側目。凡此種種,不免令人慨嘆:和諧社會,大同世界,從何說起?

所幸中華大樹,雖被摧殘,卻根深幹茁,傷而不亡。於國內,約二十年前,誦讀經典、復甦文化之聲,初由民間自發;逐漸醞釀,近數年間,國家領導人,似循「先富後教」的途徑,率領當局,明確而大力地倡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重建民族之魂。雖然,現只在萌芽階段,但極令人鼓舞!想以兩、三代人的努力,先如君毅老師所望,靈根自植,固本培元,再融匯西方文化,使中華傳統文化在復興中,再放異彩,可企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