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贏家秘訣之一:與宜多,取宜少!有些人總贏取人心,就是肯「蝕底」!

導師作者:藍婷.活得精彩創辦人.國際認證專業形象顧問(AICI CIP) 資歷超過十年資深專業導師.國際形象專業執行高級教練.企業培訓導師.跨媒體導師及寫作人|擅長助你快速提升視覺優勢、社交禮素、說話能量、表達力量!

新學年開始,想起很多兒時學生的教育。小時候,常聽一些大人說做人做事不要「蝕底」。言下之意就是要取得自己滿意的程度、要贏,不要輸;有些人,甚至要要贏盡,贏少一點都會心情不佳。

後來出來社會工作,接觸過一些「大人物」,才知道「大人物」做事也有至少兩極分別,有些未必肯蝕底,也見識了好些願意「蝕底」的。就是從他們待人接物中看到當中的分別。

所以,當有些人身份年齡輩分、背景學歷成就都是差不多的,有人特別贏取人心,特別令人敬重,特別受到禮遇,為甚麼?當中不會無緣無故,總有些原因。

一直在社會上接觸不同的人物,有成功商人、政界、商界、專業人士、普羅大眾,當中有些特別得人心,特別令人好印象,當然從中要「取經」,多多學習。從形象贏家商家或人物身上,歸納發現一個特別深刻及體會的共通點,就是肯「蝕底」。如果套用中國人的文化及智慧來解釋,就是弟子規一句:「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字面解釋是財物的取得與給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寧可多給別人,自己少拿一些,才能令人心悅誠服,與人廣結善緣,和睦相處。

  (網絡圖片)

再看看有些人,做事總是不想蝕底,不會多給別人,自己不會少拿一些;甚至可能賺要賺盡,贏要贏盡。只算自己要得利,卻沒有為別人留有餘地或讓人多拿多取。這樣的對流關係,可能一次起兩次止,特別如果是生意關係,很難像做到「與宜多,取宜少」,也就很難建立信心信任或欣賞。

  (網絡圖片)

舉個例子,Cindy為新成立不夠一年的公司老闆,設立了每個月的營利額達到某個數字就會分花紅的制度,她算過公司幾乎沒甚麼盈利,有時還有蝕錢狀況;但出發點是要讓員工安心、開心、投入、願意拼搏,所以她對給予花紅是相當樂意!而員工們也對有這樣的老闆而感到開心,人心也歸向,凝聚力非常理想!Cindy做到「與宜多,取宜少」!收獲不是現在一下子可以看到的!

至於另一個例子,就是Peggy,做了新業主,把房子租出去時,條件上做了點讓步,租客已經很開心;又由於租客是外地人,人生路不熟,每有提問,Peggy也願意回應所需及提點,知無不言,更做東道主請他們食飯。按慣常租住合約生效後,很多業主與租客就大家不相往來,但是Peggy做到「與宜多、取宜少」,所以收獲了租客的好感,也大大提出欣賞讚歎之情!將來是否住得良好或者是否續約都是未知數,但Peggy不會因這些來計算做事,就是憑著一顆廣結善緣的純美善心來處理。

  (網絡圖片)

有些人自己愈有就愈不願意「蝕底」,能做到「與宜多,取宜少」的,確實更值得作學習榜樣!共勉!

多謝閱讀!歡迎繼續瀏覽,留言分享。感謝你!!!

 

從埋單看禮儀格局「高度」:贏了小甜頭,卻輸了個人氣度,何必呢!

導師作者:藍婷.活得精彩創辦人.國際認證專業形象顧問(AICI CIP) 資歷超過十年資深專業導師.國際形象專業執行高級教練.企業培訓導師.跨媒體導師及寫作人|擅長助你快速提升視覺優勢、社交禮素、說話能量、表達力量!

甚麼才是吃飯的禮儀格局呢?

一般說到禮儀,做主人的焦點可能都是放在如何體面地選餐廳地點、點菜點得恰當、如何表現自己,包括說話、行為、舉止;做客人的焦點可能在於如何社交、交流,說話如何得體?又,一般說到禮儀,都會在乎如何吃得有教養?如何用西餐而不出錯,如何得體表現懂得飲懂得食,說甚麼內容的話而不失禮?

以上這些都是吃飯應該要注意應要學好的禮儀!但很少人會注意埋單禮儀。埋單,顯現了一個人的格局,是大氣還是小氣?

埋單,是整個飯局中,似乎已是完結式。通常很多人不留意這完結式小節上。這小節雖然似乎看來無傷大雅,卻一不小心會留下敗筆,影響一個人的禮儀格局的高度。

話說有一天晚上,與一些老闆朋友們吃晚飯。席上的老闆,在整個晚上都表現得很開心,很雀躍,也讓人感覺到他的豪情及大氣。可是,當他埋單的時候,卻對酒樓經理表示他樂意向朋友圈宣傳這酒樓的食物水準!有他的影響力的!當是免費宣傳的,也好應該給他們點優惠折扣。經理也不是未見過世面之輩,雖然這是小折扣,但總額算起來也不少。她也樂樂大方向老闆先飲為敬。到最後有沒有真的給予折扣,不得而知。

(網絡圖片)

有些心態是以為自己有能力影響了別人而就範,給他取得了「甜頭」,對方讓步是他的「面子」,為取折扣,埋單其實也只少了幾百元。這個面子得了又如何?不見得對自己素質有加分值的!幾百元讓你贏了甜頭,卻輸了格局!這個代價絕對沒意思!

不禁想起一句中國傳統文化《弟子規》有一句:「與宜多,取宜少」。意思是寧願多給予別人,自己寧願少取一點。這是賢人留下來提醒大家的智慧。吃一點虧,不會輸甚麼,若取了別人便宜,卻大大破壞格局!

  (網絡圖片)

都說中國經典文化是人生教練的指南,道理千古不移,真實不虛;行正道人心的,那有不認同的道理?將經典文化實行於生活,才不愧把書把文化讀了,讀了的知識內化為智慧,才是真正對自己有幫助有提升的效益。

  (網絡圖片)

在社會動蕩的這幾年,見到更多人性陰暗,見到經濟衰落,身邊不少人都陷於情緒不佳的狀態。想分享一下,最好的自我療癒,就是尋回自己失落的、讓自己生命素質提升的古賢聖人的文化,重新為心靈紥根,經典文化當中有不少人生智慧,言簡意賅,擺在大家眼前,只是以往可能太忙、太多娛樂、太多吃喝玩樂,障礙了自己。有機會重拾認識也為時未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人生要活得精采,智慧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有時都要看清楚,有沒有必要知道?知道了又如何?對自己生命提升有沒有幫助?如果追尋無必要的知識而浪費時間,其實是消耗自己的精神、精力,損失及影響的總是自己。

  (網絡圖片)

有些老闆的背景,論經濟論人面都有一定的能力及影響力。不過愈有能力丶生意做得大丶人面愈廣,難免被心高氣傲障礙了自性;如果欠了文化洗練,就愈發更多障礙。能夠找到有修為的好老師一起學習老祖宗經典文化猶如一起共修,讀得其法是調整療癒身心的根本,有助排解自己的情緒糾結;更有機會續步提升生命素質。共勉!

多謝閱讀!歡迎繼續瀏覽,留言分享。感謝你!!!

 

 

藉著佛誕說禮儀:進入道場行、住、坐、臥,都展現著個人修為修養!

導師作者:藍婷.活得精彩創辦人.國際認證專業形象顧問(AICI CIP) 資歷超過十年資深專業導師.國際形象專業執行高級教練.企業培訓導師.跨媒體導師及寫作人|擅長助你快速提升視覺優勢、社交禮素、說話能量、表達力量!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是佛誕,又叫浴佛節。

平時工作及文章,從不談宗教;筆者平時都是寫說分享人與人之間的禮儀事,今次趁佛誕,大膽嘗試,轉換一下話題。只因今年剛好皈依為佛弟子十年了,加上疫情仍然為地球大眾帶來嚴重的影響及威脅,包括生命、生活及民生!好想趁佛誕日子,藉此呼籲有心想為地球大眾及眾生作出祝福,不妨藉此多發慈悲善念,相信「共念」的共鳴共震是會發揮作用!想想,如果鼓勵每人多一分鐘發出善意念,行為上多行點善功德,即是少一分鐘生惡念或做不當事!別小看這等念頭,積小成多,加起來的善念就是積聚力量!總是謹記一句話:「莫以善小而不為」!

  (網絡圖片)

我每年都參加浴佛及常去道場,綜合多年對活動的觀察,趁今次機會,淺談分享進入佛教道場要注意的基本禮儀儀規之事(如有錯漏敬請包涵及指正);佛教道場確有不少儀規,行、住、坐、臥都有儀軌,都是為人的修養修煉;既是莊嚴道場,也是莊嚴自己。這裏提出的只是小部分的觀察所得感受,屬一般人未知當中儀規而會表現的「狀況」,希望提出來,對於鮮入佛門道場的朋友,能作多點認知準備;少點手足無措感。

話說回浴佛活動的真義是為了紀念佛陀誕生,包括出家僧眾、佛弟子及一般大眾,每年都會在這天舉行規模盛大的法會。會中會製作一個花亭(花池),亭中安置誕生的佛像,讓大眾禮拜供養,以香湯灌沐。意寓「外沐佛身,內淨自心」,藉香花淨水灌沐佛像的儀式,加強恭敬心供養,同時提醒自己外離身垢、內離心染,時時刻刻保持身心清淨,藉此提醒自己啟迪內心章現慈悲與智慧。

(網絡圖片)

佛教道場向來講究莊嚴、端正、清淨;行為表現也就是尊敬之心的行為反射;進入道場的時候,宜先有所認知;以下是綜合觀察到一般人曾有的「狀況」,提出正規的考慮,以供大家參考。當然,做得不對不會被罰的;但是,謹慎知禮、守禮、執禮,是修為修養的展現。

1.  衣裝狀況-試過見到有些女士進來道場,彎腰跪拜下時,因為衣服太寬鬆,一邊拜(問訊)一邊用手按著胸口衣服,非常尷尬又狼狽;難現莊嚴及威儀。

      應該考慮進入莊嚴之地,宜保持莊嚴別人、莊嚴自己的心;這不是一般朋友或商業活動;所以,男女進入道場的活動之前,意識上宜以莊嚴為大前提及出發點;服裝方面自然有所謹慎安排。不要穿吊帶、無袖、寬衣領、低胸衣、露腰、露背、透視、短裙、短褲、破洞、緊窄衣服、花枝招展、動物皮革服飾鞋履、性感或任何煽動式語言或粗話圖案,都不應穿。弟子規有一句「冠必正,鈕必結」,提醒大家衣裝端好,把鈕扣結好,這都是基本端莊行為事。

2.  鞋襪準備-進入部分道場是需要脫鞋的,見過有些朋友進入道場時可能不知道這點,於是在沒有穿襪子的情況下,赤腳走入道場。其實道場地板總是清涼的,赤腳絕對不利自己衛生及健康,也影響道場的整體環境衛生,甚至發出不令人喜歡的氣味!

      應該考慮道場常要保持「靜」、「淨」、「敬」;大家應該就此活動而常懷「有備而來」之意識,進入前,就是穿上襪子或帶來襪子才穿。當脫鞋之後,雙腳不會完全暴露於人前及空氣中;也不會顯得不雅。至於襪子,可以的話最好選純黑色棉襪,無任何花紋圖案是最理想。明白、較富經驗及資深的佛弟子,往往都只會穿純黑色棉質短襪,完全包裹腳掌,見不到任何腳部肌體,女士也不會穿任何絲襪之類。

3.  進門需知見過有些人進入道場殿堂時由中門直接走入,當然,不知者不罪的。

     應該考慮如果進入道場大雄寶殿,如有中空門(通常是較寬大)及左右兩道小門,一般人都應該從左邊小門入,向右方向行繞;如果沒有左右兩小門,那麼也不要在中門大搖大擺的出入,宜盡量在中門的靠左側進入。只有方丈長老、老和尚及大護法等輩份的才可由中門進殿。

(網絡圖片)

4.  踏進需知 不少入殿的成人或小朋友,進殿時漫不經心就一腳踐踏在門檻上,之後才再踏到地面。

     應該考慮進入時,不要用腳踐踏在門檻上。跨過門檻就可以進入。中國儒家文化「弟子規」早有提到「勿踐閾」,意思就是進門時腳不要踩在門檻上。這是輕浮傲慢的舉止。

(網絡圖片)

5.  行為舉止又見過有些人在道場等甚麼的時候,站立時總是喜歡靠貼櫃門或牆壁,身體總是歪歪站不直。或坐下來時,雙腳隨意伸直打開,或蹺起雙腳。

      應該考慮 道場講究莊嚴,也講究威儀。所以,站立時要像「弟子規」所教:「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步從容,立端正」,就是指站立時身體不要站得歪歪斜斜,坐的時候不要伸出兩腿,腿更不應抖動,這些都是輕浮傲慢舉止行為,有失風範。

6.  言談說話 朋友見面難免愛分享他們的生活鎖事;但是在佛門地是修行辦佛事務,不是社交場,私人話盡量不談。也切忌說出過了度的「玩笑」。

      應該考慮少說話,多用心觀想、感受;與活動無關的、沒有養份的話就不要在這地方說。活動後可到餐廳聚會時再暢談。不少佛事活動都有「止語」這兩個大字貼在牆上,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修攝身神,保持寧靜、清淨、尊敬的環境(靜.淨.敬.境)。

俗語說「禍從口出」,生活中的人我是非爭端都是因為一張「嘴」惹出來的。說出去的話如同潑出去的水,收也收不回來。說了不合適的話,自己不察覺,但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止語,既是修煉身心神,也是養氣的方法。

(網絡圖片)

7.  隨身物品見過有人帶一大袋東西進入佛堂道場,道場儲物空間有限,大袋個人物品,實在很不方便攜帶。如果還要穿上佛弟子的海青,那就更見狠狽。

      應該考慮 : 挑選隨身物品盡量要輕便,例如抽取重要的證件及少量金錢放在衣袋,那就是貴重品隨時跟身。即使放下私人物品袋,也不用怕失去重要的東西。也不會令你在活動時諸多阻礙。身心輕安就好。

再回說浴佛的儀軌,正如運用弟子規提醒大家「冠必正,鈕必結」;浴佛前,先整頓衣裝,以謙卑、虔誠、恭敬、清淨之心,一邊以水澆淋佛身,一邊心中唸著一段偈文:

我今灌沐諸如來,

淨智莊嚴功德海,

五濁眾生離塵垢,

共證如來淨法身。

就是說我們用水灌浴佛時,我們要用虔誠的心,好像清淨佛心,用清淨香水來灌浴。佛法能洗滌眾生的無明煩惱,也能幫助眾生化煩惱為菩提,多長智慧。

(網絡圖片)

大膽向大家分享一下佛教的基本禮儀儀規;祈願大家得蒙佛恩,法喜充滿,厚植菩提;祝願各方早日化解疫情的困境,祝願大家得到覺省,抖擻精神,為生活繼續努力!共勉。

多謝閱讀!歡迎繼續瀏覽,留言分享。感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