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FQ高嗎?衣服是文化載體,衣著智慧不單顯示氣質,也反映禮節及修養!

導師作者:藍婷.活得精彩創辦人.國際認證專業形象顧問(AICI CIP) 資歷超過十年資深專業導師.國際形象專業執行高級教練.企業培訓導師.跨媒體導師及寫作人|擅長助你快速提升視覺優勢、社交禮素、說話能量、表達力量!

最近路透社記者向中國外交官汪文斌公開提問,結上黑色領帶有甚麼特別的意義。這段視頻被刷屏了。

  (網上圖片)

這件事讓我想到Fashion Quotient(FQ)衣著智慧,平常有多少人會注意FQ衣著智慧?能注意多運用,FQ愈高,氣質也加分不少的!

衣著不應該只是視覺力量,不只是衡量品味及身份象徵;衣著表達也是需要智慧。牽涉的是場合,適當場合要挑穿對場合的衣裝打扮;這是禮,否則就是於禮不合。

中國文化中說「衣・冠・文・物」,衣服是文化的載體。所以,衣著智慧也多少反射了文化的高度。

女孩子結婚穿裙褂或婚紗,會問是甚麼意義嗎?逝者喪禮穿壽衣,會問是甚麼意思嗎?這都是最明顯的公認的文化,是認知。所以,參與者也要知禮知規矩。打個比喻,公司搞周年慶活動,當下環境是充滿歡慶喜悅的,參與賓客的著裝自然因而配合,才是禮的表現。相反,如果人家有哀痛之事,相關人等不會穿戴繽紛或笑容滿臉的來參與;否則變成無禮。也是關乎到修養。

那邊廂發生空難事故,喪失了一百多的生命,外交官結上黑帶,新聞主播也穿上灰色套裝白襯衣來報導新聞,就是一個為哀傷事件的心情表達。這邊廂的疫情,特別是近這個月,取去了近七千人的生命,實在不是少數目,著裝宜合理地適度地收斂,適度地以身體姿態顯示對事情的嚴肅感、對逝者家屬的無言同情,讓大家感受到同理同心的尊重。

  (網上圖片)

在大事大非的局勢及環境下,當左鄰右里有苦有難的時候,難道自己可獨善其身置若罔聞?還可以堅離地穿戴色彩繽紛花枝招展?FQ衣著智慧做到位,更多的尊重也隨之而來。

FQ衣著智慧也是一種心理展示,應用程式不只是極端的婚姻或喪禮,職場中更具有特別價值。在悲傷時展示一種感同身受,除了是同情也是修養,又或在開心活動中,你穿戴充滿悅樂,與眾同歡,表現投入為大家高興,既是禮也是修養。

如在生活上有些哀傷狀況,為了讓別人感受舒服,不受刺激,表示自己的感同身受,可藉衣著展示你的同理心情。色彩盡量以基礎的黑、白、灰、藍及自然大地色系。這些色彩組合從未過時,也沒有年齡所限;就經常顯出一份沉穩的氣度。款式簡潔、樸實,或予人親和溫暖感就好。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時,言語文字以外,行為就是修養的表達。

多謝閱讀!歡迎繼續瀏覽,留言分享。感謝你!!!

 

再談素食社交:遇上非素食者圍攻怎麼辦?同枱食飯分享理念3個「宜同不宜」!

導師作者:藍婷.活得精彩創辦人.國際認證專業形象顧問(AICI CIP) 資歷超過十年資深專業導師.國際形象專業執行高級教練.企業培訓導師.跨媒體導師及寫作人|擅長助你快速提升視覺優勢、社交禮素、說話能量、表達力量!

快要過農曆年了!先向大家拜早年!祝願大家四季平安康,天天大吉祥!百毒遠離身,精氣神倍增!

  網絡圖片

續談素食社交,因為愈來愈發覺很值得分享。素食朋友愈來愈多,理由各有故事,可能是為環保、護地球、全球暖化、宗教、愛護動物、健康養生⋯⋯。這不代表肉食朋友沒有這理念,只是每人都有認知及認同某些觀念的時間表及行動力;所以,時間表不同,方法不一,步伐不一致。

相對整個社會,素食群還是屬於小眾。談到素食者的社交,多少都會經歷過一些挫折或挑戰,例如有朋友說以前曾經是素食者,但堅持不下去了,原因是在外工作應酬或朋友圈飯聚時,有時會有搭枱食飯的孤單感,特別是初開始素食的時候,身邊家人、或朋友、或同事們都是肉食者;他們會很熱心的輪流說出他們的想法,又怕你沒營養不夠健康……,就是不論你怎樣去解釋,他們似乎仍然不大認同這個飲食選擇;有種社交困難的感受。

分享素食社交點滴,就是想鼓勵素食者及非素食者的和諧共融之智慧。素食朋友與非素食者也可有共同可食的食物選擇,如果同枱食飯真的遇到好熱心的非素食者高論「圍攻」時,不用硬食接招;接得不好令自己心煩,之後又覺得麻煩了別人,連帶影響對素食的持續態度。

素食社交特別要提出拿捏理念的收放,無論多宏大的理念,不一定在飯桌上說的,說得多,可能惹來反感。先顧及態度及說話,要處理得有格局,就以讓為尚,讓對方盡情發表他們要說的話,令對方感覺舒服。素食者最好盡量和顏悅色,又堅定地感謝大家關心,無必要在言語中有一來一往的試圖解釋或扭轉對方觀念,也不需言語堅強地反駁甚麼,切忌像辯論或針風相對,溫和微笑輕描淡寫往往是最明智的高招。否則,即使贏了場對話卻可能輸了和諧氣氛及關係。當然,這需要累積功力,共勉。

網絡圖片

如果想幫忙令更多人喜歡或多嘗試食素,素食社交值得做的三大原則:

  1. 暢談喜歡素食的原因,或健康養生觀點;
  2. 分享素食多元化的菜式及味道;
  3. 分享食素後對自己身心靈的變化好處;

同樣,不想令人對素食反感的話,也有素食社交不宜做的三大原則:

  1. 不談食肉及海產等的負面資訊、殘酷視頻及對身體的影響,無謂在飯桌上講大道理,或者教訓別人;
  2. 不發表殘害動物觀念之類的說話,人家不是不知道的;只是大家食得興高采烈,別在此事挑起大家的攻擊話題掃大家興緻;
  3. 不談自己有多慈悲或愛心或對愛護地球的偉論;相對大家都可能有以上觀念只是表達方法不同。

網絡圖片

這三個大原則,是基於互相尊重;即使有話要說及應該說,不一定衝口即刻表達;靜待時機會比較恰宜,例如有主人家或朋友談到某個點,想聽你分享素食的觀點或資訊;這時可以大膽地表達;凡是殘忍資訊,就視乎反應繼續還是適可而止。(考慮在坐者會因而反感或刺激到弱小心靈而受不了)即使有很多認為正確的理念要說,若對方表示興趣就繼續說下去,否則點到即止,反正一次交流是說不盡的。

網絡圖片

值得推崇的觀念理念,不是隨便略過,而是要等待時機,是細水長流的提倡。

過年總有很多人會食素的,而且也有很多賀年素菜,而食譜名稱會有素蝦、素鮑魚等時有出現;常聽有批評別人「齋口不齋心」的說話嗎?是對?是錯?下期再說。

多謝閱讀!歡迎繼續瀏覽,留言分享。感謝你!!!

 

淺談素食社交心法!素食者與非素食者同桌食飯,體現「和而不同」智慧!

導師作者:藍婷.活得精彩創辦人.國際認證專業形象顧問(AICI CIP) 資歷超過十年資深專業導師.國際形象專業執行高級教練.企業培訓導師.跨媒體導師及寫作人|擅長助你快速提升視覺優勢、社交禮素、說話能量、表達力量!

2008年初,我開始轉為無五辛的素食者,晃眼就踏入14年了!一直懷著感恩心,感恩我有這個機遇,感恩自己有這個決定,感恩一直以來,不曾被飯桌社交的孤單感所影響,因為知道自己做甚麼,信念大於肉慾;感恩自己有信念的堅持!更希望藉著一路走來的歷程心法,特別想分享素食社交心法,因為,素食社交確實會影響一個人的素食決心及持久性。

最近巧遇一位前輩單獨一個人坐在餐廳食飯,上前打招呼寒暄幾句,因為他多數與太太出雙入對,所以好奇問他為不見太太同行?前輩淡然地說,太太在樓下其他餐廳用餐,因為他轉為素食者了,而且喜歡來這家(我也常來的)素食餐廳的食物,太太仍然無肉不歡,唯有各自分開食飯,各自享受喜歡的選擇,飯後才再會合。我聽了之後,對前輩的決定及選擇,心中油然生起敬佩心,這是平常人看好像是雙方各不遷就才會這樣各自去餐廳食飯,但是當事人就是可以為自己的喜好堅持,不勉強對方,正正就是中國傳統經典文化《論語》的一句「君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行事式!

身邊有朋友最近食素比平時多,甚至轉為食素者了;而當中聽得最多、聲音最大的莫過於素食社交所遇到的困擾。就像我一個朋友說,最近轉為素食者了,但就是不知道煮甚麼才適合我這朋友食?她的媽媽常為此而發牢騷,背後其實是因為不知道買甚麼煮甚麼、更大可能是不懂;有時因心情煩躁而發生爭執,朋友又覺得令媽媽不安而慚愧,也問我應該怎樣處理? 

身邊也有朋友活躍於推動綠色生活的組織,但是近乎20人的團隊,每次的例會聚會,卻不是食素的,理由是大家雖然有心推廣素食及環保,但因為好些團員平時工作及社交應酬多,食素好像不方便,所以一直未能素食。又有些朋友,因為與同事或朋友圈聚會時,大伙兒都不是素食者,唯獨自己是素食的話,很不方便,所以,又是未能晉身為素食者行列。

13年前開始食素,以上種種情況及理由都經歷過;但是我一直未動搖過我作為素食的選擇!因為,我想做的事,會自己找方法去適應、處理,不想帶給別人麻煩,但是,同樣,我都希望別人明白素食者根本不是帶給大家麻煩。

雖然近年素食者愈來愈多,但是相對香港近八百萬人口,素食者仍然是小眾。為了鼓勵新晉加入素食行列者走入這個生活方式,本是增加健康感的、歡喜愉悅的、與非素食者同桌食飯也可以各自相安的、不被一般社交影響式障礙的、可以一直在素食路堅持下去的,因此要多與大家多分享「素食社交」,包括與在家親人、工作客戶同事及朋輩社交進行素食的時候,做好心理調適,理解素食社交的心態、對答、溝通、尊重、選擇;另一方面,也想多向非素食者朋友分享,與素食朋友同桌用飯的時候,大家可以更彼此理解,讓雙方都彼此尊重,各有方式但又可以共融。

(*** 以上所有圖片由作者提供 *** )

究竟素食社交要注意甚麼?要做甚麼?要說甚麼?才可以為自己的素食路行得更順暢,身心充滿歡喜又健康?下期正式分享更多。

多謝閱讀!歡迎繼續瀏覽,留言分享。感謝你!!!

 

一條餐巾就看出餐桌禮儀高度!使用餐巾3個不:不掛頸、不抹嘴、不亂放!

導師作者:藍婷.活得精彩創辦人.國際認證專業形象顧問(AICI CIP) 資歷超過十年資深專業導師.國際形象專業執行高級教練.企業培訓導師.跨媒體導師及寫作人|擅長助你快速提升視覺優勢、社交禮素、說話能量、表達力量!

平時在大學或企業培訓的課堂,時有包括餐桌禮儀。

如果問「誰學過餐桌禮儀?」幾乎90%的人反應是「未學過」!

問:「懂不懂」?通常是「無言」;

再問:「是否跟外國人怎麼做你就怎麼做?」反應是兩眼定神在沉思。

一般說餐桌禮儀,比較傾向指西餐的禮儀。餐桌禮儀課題在「形象・禮儀」學的範疇,而形象學又源於西方國家,他們提出的餐桌禮儀都自然地只談用西餐時要知道的「社交」。對東方人來說,平日用筷子,偶爾才吃西餐,對這方面也自然地比較陌生;加上在隆重宴會時,西方的餐具也特別多,而且總是一次過的放在枱上。雖然這些不算是甚麼複雜難懂,但「不知就是不知」。

西方餐桌禮儀沿於過去歷史上流社會隆重宴會,展現高階層社會的教育・教養及行為。現代生活愈來愈簡單簡化,但要看一個人的質素,往往在餐桌上就可以「觀察」到而略知對方的禮儀高度及格局。所以,男士見女朋友父母、職場人士見客戶,或一般社交見陌生人、高階輩,想表現得體教養,餐桌禮儀也要知多點,出來「行」走江湖應備點技倆。

       

坦白說,不是說是西方人就一定做對!筆者在美國一年生活期間,也常見有些西方人自己也不大清楚這些禮儀,不一定做對。所以,如果有一天,同枱食飯,你見到同枱的外國西方人用餐時,以為跟著他就一定對嗎?不!如果對方做錯的話,你就跟錯方法錯下去,大家一起錯的尷尬了!

先說一下中西餐的餐桌上都同樣會有的餐巾布的用法。

方形餐巾,無論西餐或中餐都會常用。這裡分享一些重點,讓大家有所參考,值得留意。

千萬別把餐巾布變成你的配搭:  西方人用餐巾是將餐巾布對角打摺留邊,這樣的三角對摺比正方對摺更可以增加長度範圍,增加保護;對摺好就放在大腿上(進食時不小心掉下食物就有這餐巾承接)。千萬不要掛在頸項上,或套在上衣衣領!過去西方上流社會人士對場合及衣著都較有考究,餐巾是公用的,絕對不能接受這塊「外來」的餐巾布在他們身上佔位置,一來是衛生問題;二來蓋著自己精心配搭的上身裝束或首飾,大剎風景,怎可「做得出」;三來影響整體形象!所以,出席在西方圈子的飯桌的時候,宜留意入鄉隨俗的文化禮儀。

千萬別用餐巾布來抹嘴:  上流社會活動中,西方人用餐巾布只是蓋在大腿上,盡量避免衣服受污,但是絕不用來抹嘴!這是衛生!特別是經歷了疫情這一年多的磨練,更要小心!千萬不要用來當抹嘴布。之前仍見到有些人然用餐布角的尖端位在嘴角左抹抹右擦擦,其實真的驚心動魄!但是如果手指沾了汁液而用來印一下抹一下,還算可接受的。

千萬別把餐巾布亂放:  西方用餐半途離座(可能是離開,或聽電話),起身離座的時候,餐巾布會放在椅子上,如果用餐完畢,才把餐巾布放在枱面上,示意用餐完畢,侍應就知道可以收起餐具。要放得優雅,就要輕手放;要放得更有教養,就摺好來放。如果將餐巾布隨心隨手亂搓一團的「掉」在枱面,也就可以看到這個人,好聽就是大情大性,也可能顯示太隨意,輕度的就是不夠細心,不好聽的就是粗野,亂七八糟。

(*** 以上所有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

另外,西方文化宴會用餐時,餐具少有碰撞,談話多只在左右兩旁,氣氛相對是較寧靜及優雅;在這樣的環境,任何人置身其中自然有所收斂,說話就不會放大喉嚨講;因而食客也不會在這種氛圍內有太多聲音,自動自覺保住那份愉悅而不是將亢奮發洩到聲音上。

多謝閱讀!歡迎繼續瀏覽,留言分享。感謝你!!!

 

【職場共融】中港工作的溝通心法之二:以中國經典文化解讀文化,如何應用於生活?

導師作者:藍婷.活得精彩創辦人.國際認證專業形象顧問(AICI CIP) 資歷超過十年資深專業導師.國際形象專業執行高級教練.企業培訓導師.跨媒體導師及寫作人|擅長助你快速提升視覺優勢、社交禮素、說話能量、表達力量!

回顧上星期提出中港工作的溝通心法,首要重點是接納中國文化,其中一個「接納」就是先做三方面「功課」。心法二,就是以經典解讀文化。

中國經典如《論語》,流傳二千五百多年,不會是無緣無故的。當中玄妙,就是《論語》的內容哲理,就是教大家做一個君子的「經」。經者,徑也,就是路經;以現代話來說,《論語》是教大家做好一個人的路徑!《論語》內容精闢,言語簡潔,都是關乎生活,人性,生命的境界,提供處理生命中問題之圓融提示。人性、生命從來不過時,所以《論語》從來不過時!更放諸四海而皆通。日本知名企業家澀澤榮一及稻盛和夫等,都以《論語》為管治企業之法,而創造企業神話!稻盛和夫更著書立說,敘述他如何以《論語》管理而化解了崩盤危機!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特別到孔子家鄉曲阜,拿著《論語》說:「這本書,我要好好細讀」。

   (網絡圖片)

讀書畢業、有知識、有學歷、有良好的職業,就會做好一個人嗎?!事實並非這麼簡單。有高學歷,但有沒有接受過「做好人」的教育?是否好人,不是與知識、學歷成對等的。如果思想、言行,跟道理不相應,學歷更高也是枉然。

讀經典真正的作用,是用它來修正我們的思想、言行、見解、發揮智慧。筆者自2013年開始在國際經典文化協會跟隨老師學習《論語》,有幸受教而常記著老師所說:經典文化,不是只是拿著來讀的,不是放在書櫃的,不是讀一百篇就「高人一等」的;經典文化,是應該用、行於生活的。生活包括工作、與家人、朋友、工作夥伴等等的溝通、處事。讀了甚麼,就看你用於生活行為表現了甚麼。

 (網絡圖片)

早前與上海工作的朋友交流,她說香港有一個連鎖食物品牌在當地開了專門店,但就是硬將香港的一套營運模式,一成不變的應用,完全沒有嘗試本地化。對土生土長的國內朋友,當然是格格不入的,對銷售及品牌發展也有影響。朋友慨嘆說:畢竟香港只是一個小島,不過八百萬人而已。上海人口是香港的三倍,硬將香港那一套放上去,無視本地生活文化,其中意識,好聽的就是「自我主意」,不好聽的就是「自大」。市場那麼大,你不去融入本地文化,難道要二千萬人在他們的「地頭」重新學習來配合你嗎?

以上事件,關乎對人的行為處事,特別是在異地,如果欠了對當地的理解及尊重,那就很難達致通達圓融。想起《論語》中的一句話: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衛靈公第十五)。大概的意思就是:子張問孔子,到外地去(「行」)該怎樣做?孔子說:「說話忠誠守信,行為篤實尊敬,即使到了邊陲之地,也能夠通達。說話不忠誠守信,行為不能篤實尊敬,即使在本鄉本土,也能行得通達嗎? 」這就是《論語》的哲理:到外地去,懷著尊敬之心而行,事情自然暢順,否則便行不通了!

《論語》另一句:「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第九)。孔子教導,做人要杜絕四種弊病:不憑主觀意願,不以事為必然,不固執己見,不唯我獨尊。

如果能記著幾句經典,實行於生活、工作中,多點尊敬別人、少點自我獨尊,相信對做人、做事、做管理都可以更通達,生命更圓融。

     

多謝閱讀!歡迎繼續瀏覽,留言分享。感謝你!!!

 

 

【異地文化】 移民外地生活不可不知的文化差異!

導師作者:藍婷.活得精彩創辦人.國際認證專業形象顧問(AICI CIP) 資歷超過十年資深專業導師.國際形象專業執行高級教練.企業培訓導師.跨媒體導師及寫作人|擅長助你快速提升視覺優勢、社交禮素、說話能量、表達力量!

在餐廳,聽到以下的對話:

甲:我太太想移民。

乙:移去哪?

甲:可能英國。

乙:想走就走咯。

甲:問題是我不想。

乙:為甚麼?

甲:我倆其實已經無甚麼好說,去到哪邊又沒幾個朋友,又沒甚麼好吃的!在外國沒有我最愛的火鍋啊!難道經常走去唐人區,又或者晚晚在家煮飯食?!!還要在新環境花時間從頭來過!那是甚麼生活?!!!我不想將時間這樣過,不值得。

乙:是的啊,我覺得自己好幸福,香港甚麼都有,雖然仍有不足,仍有深度改善的地方,但是每個地方都有當地的問題!我覺得香港好的地方已經不少!比外國很多地方都多!我珍惜我有的,不去想自己沒有的,好知足好滿足,以後通關還可以閒時返內地接觸一下新科技!新建築新事物太多,太吸引了!

甲:就是咯,我在香港想做甚麼都方便!想食甚麼都有,尤其是我最愛的打邊爐!可以出來「吹吹水吹吹風涮涮鍋」,多好!

乙:對啊!以前的移民就真的是出入不平安、食不飽穿不暖,工作無門,才惟有無奈出走,我們活得好好的呢!不過,人各有志!你同太太做好心理準備就重頭來過吧!

甲:我才不想!!!

⋯⋯

想起自己當年到美國生活,讀書,工作,接觸過好多不同的人,遇到好人好事也不少,幸運開心順利事也接二連三。按理我應該留下來生活工作;但是,我沒有這個意欲,因為那不是我的文化喜好,也就不是我的根。以有限所知,不少外國的當地華人(土生土長的除外)總是生活活躍於華人區,日常語言不是廣東話就是普通話,幾乎不用說英文或當地語言,都可以長住數十年;以我所知,他們的生活文化仍然有中西「壁壘分明」的差異,因為融不入,自然就會與自己「同聲同氣」者走在一起。西方人一樣,覺得與你(東方人)融不入,而且這是他們的「主場」,也沒必要與你「融入」。我那時就好奇,大家可以是朋友,可以客客氣氣的相處,但為甚麼融不入?生活同時在探討,平日生活、工作、與人接觸時,也會探討,為甚麼融不入?後來,比較明白的是,雖然都是關乎兩地的不同生活習慣、成長氛圍、學習方式,經濟發展⋯⋯;但是,歸根究底是文化,根源是文化不同,以上的狀況甚麼生活習慣、成長氛圍、學習方式、經濟發展等等,都有分別有影響。

就說打邊爐這種生活日常,只有中國人才會以火鍋(廣東人叫打邊爐)來作餐食,西方人傳統飲食文化是沒有火鍋(打邊爐)這回事。只是後來會偶爾因工作應酬而參與,或是因為日式的sabu sabu流行而參與。以我認知,這是文化,也是民族的根的分別。西方人無論午餐或晚餐,都是自己個人「大碟」,個人餐就是,可以說是「各自為政」。你最好不要碰他們那盤食物,甚麼分享,想都不要想;西方人普遍不喜歡把食物夾來夾去,分來分去;他們喜歡自己處理自己盤上的食物就是,這對他們來說是最感覺良好的,衛生又安全的。他們所做的所想的,都與西方文化有關;西方人愛自由,愛自己,愛甚麼事都要計算自己的權利;但少有說到義務,少有說到為人付出;所以他們只提出有感恩節,卻沒聽過有「報恩」這個字彙。中國文化不是說感恩的,是說「報恩」的;報恩,即報答恩情,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恩情有很多,報國土恩、報父母養育恩、報救命之恩、報伯樂知遇之恩、報老師培育之恩等等。中國文化從來都是教人知恩圖報是做人的優秀品質。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因疫情關係,大部分西方人在初開始的時候,搬出各樣理由都是以自己做出發點,都不願載口罩!到逼不得已才戴上,但仍然有西方人士似乎大無畏寧死不從。這是他們的文化的根。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火鍋,流露出一種文化底氣;中國人喜歡圍爐,喜歡一家人一起吃飯,閒話家常或聊聊天;即使一起舉筷吃火鍋(註*),一方面大家感到溫暖的力量,另一方面大家一起是一致的、團結的;有一份共融的意涵。中國人飲食文化及生活態度偏好於有好的食物及喜樂事,都喜歡分享出去,例如每家每戶有女兒結婚就會向親友分發嫁女餅;有小孩出生,就會向親友及工作間同事分享薑醋紅雞蛋等等,都是喜歡分享出去的,因為這樣要聯誼見面,都是喜歡團聚的!所以疫情來了,就顯現了文化的根!勇氣加果斷地二話不說把武漢封城,大家同心團結切斷源頭,做到了;早前石家庄封城三天,為千萬人做測試,查出源頭,做到了。大部分香港人也清楚知道有需要戴口罩(早期因缺貨而排隊搶購都要買),即使載口罩不是很舒適的事,為保護自己及家人,甚至鄰居、社區、同事、朋友⋯⋯,都會二話不就戴上,是顧己及人的文化形象。畢竟大部分香港人是中華民族後代,這個根是有的,紮得較弱而已;希望將來可以轉弱為強!

因以上兩人的移民對話,也就想起不同民族的飲食文化及形象。這些,都是切切實實的生活形象,相當值得三思及探索。

 

註:*源於遠古華夏民族以水或湯導熱鍋来涮煮食物的烹調方式。

多謝閱讀!歡迎繼續瀏覽,留言分享。感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