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层次】说话用词有能量,才可以提升身份!

导师作者:蓝婷.活得精彩创办人.国际认证专业形象顾问(AICI CIP) 资历超过十年资深专业导师.国际形象专业执行高级教练.企业培训导师.跨媒体导师及写作人|擅长助你快速提升视觉优势、社交礼素、说话能量、表达力量!

想知道一个人的身份层次,听他的说话,开口就知道。

一个生活事业都较成功、较专业的人,说话清晰、肯定、准确性,往往是他们的共通特点之一,清晰度让听的人直接联想到的,有画面感的。例如讲到地方距离的形容,不会随便形容为“不是好远”,因为听的人就会想“即是多远?”;而是说“开车大概十分钟”,或者说“步行二十分钟左右”。加入数量值的形容,相对“不是好远”更有准确性,令听的人心中有数!沟通更清晰!表达细致化,是一般成功的领导、或专业身份的重要元素!

培训课程中,导师说:“或许,大家可以站起来。”30位学员中至少一半人,在3秒内展示了犹疑的反应。大家有点你眼望我眼,到底站起来还是原来不动?之后,导师再说:“请大家坐下。”30位学员,反应动作一致,实时坐下。

这个测试,就反映了说话的不肯定会带来的麻烦,包含“或许、可以”,听的人“模棱两可”,于是表现混乱。

有一次,同一个朋友去餐厅吃早餐。因为套餐内含饮品的,侍应问他,要不要橙汁,他说:“随便”。侍应说:“我们没有‘随便’这款果汁。”

有些人讲说话总夹杂以下的词句:是但、我试下、再讲、再看看、看下点、或者、随便、可能、还可以、都可以、都OK、无所谓、下次、还好、尽量……我们会形容这些都是低能量或零能量“low/no energy”的说法。

在工作表现中,要提高个人的专业或身份,说话就更要有能量,用词就要有确定性;例如引用数量值,也要有立场性;想听的人感受到你的气魄、大度及承担,值得注意。

跟同事进行商讨,响应时总有“哦”,“嗯”,“我尽量”,“我试试”……这种表达,反映了以下几个可能性:不懂、不想负责、不积极、不想承担;这些反应,都同时拉低了你的身份或能力。

同样是要说话,换个方式既可显示你态度的实在又可拉高你的身份,用词要有能量、负责、积极、前进式、有持续性的对话,例如:

1.   我试试,改为“让我处理……”

2.   我未做过,改为“我虽然是新手,但可以边做边修……”

3.   我没有这样做,改为“可能出了问题,我查找一下再向你报告……”

4.   我不知行不行,改为“多谢你让我由零经验开始,有你的支持,我有信心……”

5.   我都讲过不要,改为“经验告诉我可行性低,相信可以再谨慎考虑……”

多谢阅读!欢迎继续浏览,留言分享。感谢你!!!

 

 

【新常态生活】疫后着装形象有何改变?

导师作者:蓝婷.活得精彩创办人.国际认证专业形象顾问(AICI CIP) 资历超过十年资深专业导师.国际形象专业执行高级教练.企业培训导师.跨媒体导师及写作人|擅长助你快速提升视觉优势、社交礼素、说话能量、表达力量!

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年代,这是一个从新整顿习惯性的年代,这是一个要抛开“理所当然”思维的年代,这是一个需要人类觉醒的年代,这是一个可能少了些酒肉朋友、多了些精神知己的年代,这是一个开启部分人要学懂与自己相处的年代,这是一个生活及工作都要从新开始从新出发的年代,这是一个步入新常态生活的年。这,就是2020年。

追溯形象学可说是自30年前开始,一直以来都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式风格主导。这些年,当中的说法、技巧,有部分不变,例如一般的美学、人体与服装的配合比例;有部分在变,例如潮流主流已不像从前,现世代可说是支流繁多就是主流;也有需要变化的地方,例如过去一些服装配搭的框框、规则、比例等等;有部分已不合当今时世了,现在是要按时地人再考究而调整。来到这惊天动地的2020年了,以上所说的,全个地球人都公平地要面对、接受、处理。我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思量当下有什么要适应,有什么要做,形象学然也要谋变。

 

                                            

网 上 图 片                                                                    网上图片

就好比十年前有企业主管请我为企业员工做形象培训时,企业负责人曾经提出,女员工是否一定要穿丝袜上班?又有企业负责人希望我向员工表达,上班不要穿slim cut西装,不宜戴太瘦长的slim领带款式,不宜穿九分裤、不宜穿袜而露出脚眼……我记得当时我向企业分析说,时代变化是大势所趋,是社会意识形态及人心取向的改变,取向是不能压抑阻止的,企业或也要作出微调及平衡指引,我们能做的是分析利弊及提供专业的指引,不是提出这个不要那个不好。因为要让员工知道时下职场着装选择的优点及不足点带来好的影响及不良的影响,什么是年青员工可为的,什么是不智的做法,什么场合环境的穿着,会带来什么样的观感后果。大前提是不偏离企业文化要求,但也不能完全抑制因时代变化而衍生的改变;分析了就让他们理解,要配合,也要时间微调过才可作出共识。

形象学要谋变,先说一下形象学的着装形象。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名牌服饰发展处于暗淡期,不像八、九十年代那些年是大量出现明星级设计师的辉煌岁月,到现在已经自然流失了,就连奢侈品生活风气也在褪色中。疫情在未来日子仍需要全人类坚守防线不能松懈下生活,经济局势也令大家人心惶惶,生活品就变成需要多过想要了。对于服装,更多人讲求的是舒适、耐穿、可多清洗、最好不易皱,因为已经够忙,可省了要烫衣服的时间。当然,这不代表一定只会穿素淡,但是已难再挑起那些奢华、繁锁、过多缀饰、配搭复杂等类服装的意欲。在风格及配搭方面,可能会更多自由风格、各自精彩。奢华年代留下来的不会一时间被消失,但是,新常态新风尚就是更多简单中有个性、环保及延续物命的社会意识,就等于素食,近五年也是广泛受全球大众年青人的选择。

 

                                 

网上图片                                                                                   网 上 图 片

如果是一般行政上班族,行政类服饰还会有一段日子的继续如常,但是未来的需要可能会减少了常规及框框。特别是可能有更多不用实际去公司工作的员工,或增加了work from home的情况,相信这也关乎着装供求的变化链。社交生活都是属于新生活常态,在这种环境生活,服装的需求风格也以轻松便捷舒适为主。另一方面,服饰品牌设计也跟时代巨轮一起转动的,时装业及服装业的色彩流行评估、布料设计师、服装设计师,统统都是时代巨轮中一员,也因时代变化而在设计意识及认知中有改动;自然又会引动了购买者的思量,外观着装形象变化,是时代不可避免的新风尚。

例如近年国际间已有不少Vegan纯素服装品牌出现,台湾有环保企业持续十多年收集被弃掉的塑料瓶作生命的循环再续,造出全新形态的服饰及家居物品品牌而大获好评及欢迎;香港也有有心年青人用被弃掉的水果做布料扎染而制造出新形态服装,发挥创意及生产力!也有社会有心人大力支持衣服持续性(循环)的意念,将弃掉的服装或物品,从新给予二次生命,翻出新纱线重新赋予服装新形态。这些,都在年青新生代中孕育着。所以,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服装新常态,会有更多的环保意识、具有社会文化、个性表达。这些都在整体大环境中作出风气转移。

 

  网上图片

 

多谢阅读!欢迎继续浏览,留言分享。感谢你!!!

【将感恩延续】感恩是口说,报恩是行动!

导师作者:蓝婷.活得精彩创办人.国际认证专业形象顾问(AICI CIP) 资历超过十年资深专业导师.国际形象专业执行高级教练.企业培训导师.跨媒体导师及写作人|擅长助你快速提升视觉优势、社交礼素、说话能量、表达力量!

在上一期的文章,我先说让“感恩心”成为形象力一部分。今期要从“感恩”说到去“报恩”。

有没有发觉,大部分人都会说要感恩,很少听到有人说“报恩”?

有没有发觉,感恩其实是一个表示,是一个口中发出来的心情或心态,却不是一个行动,也不是一个行为?之前有人倡议来一个感恩节,我却认为报恩节来得有力量,有行动,就是有带动力。

感恩是来自西方文化,1879年加拿大率先制定感恩节的日期,定于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一,与美国的哥伦布日相同。1941年起,在美国把感恩节定于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并休假一天,本来目的是感谢上帝过去一年的赠与和丰收。这一天却通常被认为标志着圣诞采购季节的正式开始。

笔者过去在美国生活时第一个遇上的节日就是感恩节,那时只看到全城雀跃购物,甚至可说是疯狂,这个节日的动机是什么?实际是消费日多过感恩,也不见得有凝聚因感恩而发起的实际回报行动。那时我住在家庭寄宿,当地习俗就是家家户户趁感恩节留在家中,烹调很多食物,一整天都在家中吃喝。家人难得聚首一堂享受美食联欢本来是好的,但当时的我已经觉得不用一整天都是大吃大喝吧?更不明白为何感恩不是要做些什么来回馈的吗?感恩似乎真的只是“感”受,是口讲的说话,我以为是实际做些回报别人的恩惠,有行动才是实际表达符合本意的,但在当时,不是这回事。

后来我再回心一想,这个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只讲感恩,就连西方社交平台FB,在帖子上点选感受图案中,就只有感恩,想选择“报恩”吗?没有啊!

中国文化是没有感恩这个词汇,中国文化强调的是“报恩”。想想老子有一句“以德报怨”的“报”字,孔子有“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都是“报”!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也有这句说话:“上报四重恩”,要向四重恩包括佛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因作出报答;中国文化也有一这句:“敂劳未报”,是作为人子女以示对父母辛苦养育照顾之恩未有好好报答……全部都是讲“报”,报,是行动式,是回馈式。

从来都很鼓励有感恩心,但就是觉得感恩是个人的心态而已,接下来有下一步的“报恩”,才是有延续力、带动力及感染力。感恩之后,做些事回馈,也是合情合理及值得提倡的。所以,社会也有不少不问名不问收获、低调地默默做“回馈”的工作。如果按算要高调才引起注意,才引起感染力,那么“报恩”行动也是值得倡议。简单日常的生活中也可以做:

  1.  报天地恩,爱护地球,节省用水,减少浪费,外出自备三宝:环保饭盒、保暖杯、筷子匙羹义,减用外卖盒,从源头做起。

        

图片由作者提供

2.   报国土恩,我们得已坐享平安平静、有粮食、有水用、有交通的生活;报恩就是起码不添烦不添乱也不出卖。

3.   报父母恩,除予经济回馈,给予更多实际的关怀照顾及陪伴。电话倾谈,那怕只是闲话几句,听一下声音也好。年迈父母更需要身体接触的温暖,有时间为他们按摩、推背、搓揉,简单的陪伴看电视,不用多言语也是好的。

4.   报社会恩,简单说就是社会不同角落都有很多人为社会为大家付出,这些不能以成绩来算,也难以用数薄记录来算,即使是算也算不清,只要有能力有机会,报恩就是多作回馈。捐钱也好,捐物资也好,做义工、出计策出劳力也好,发心发愿送上祝福心念也好,只要是发送“报”上行动,都有饶益性。

5.   报众生恩,这个众生恩可以是所有生命体,也可以包含任何阶段曾直接或间接帮助过你的无论任何大小事,就如所有医护在努力帮忙医护疫情病人、有人在支持、研发疫苗、物资送赠……又例如打风过后有人清理道路、修桥铺路而方便大家行走,这等等都已经是众生恩。每人从小开始的兄弟姊妹、亲友、邻居、老师、同学、学长、朋友、同事、上司……相信每个人生命中,身边都有很多关系链,既会帮助别人也受过不少帮助;有机会就不忘报恩,而报恩也未必能够直接点对点的,但自己知道要做什么也是好的。

感恩是口说的,报恩是行动的,愿大家领受西方的“感恩”文化,也同时秉持中国文化的以“报恩”为尚。共勉。

 

【中西兼容】将中华文化注入个人形象及企业培训

导师作者:蓝婷.活得精彩创办人.国际认证专业形象顾问(AICI CIP) 资历超过十年资深专业导师.国际形象专业执行高级教练.企业培训导师.跨媒体导师及写作人|擅长助你快速提升视觉优势、社交礼素、说话能量、表达力量!

笔者自2013年至今仍在学习《论语》,仍在学习及实行的过程中,因此也特别倡议形象业内同仁多运用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将文化精神渗透于个人形象学习及企业培训。

教育局正进行“中华经典名句推广活动”,将经典名句带进社区。经典名句将会在巴士车身、地铁灯箱等公众举目可见的环境,喜见有这决定及执行。希望这个做法是长久而有配套式执行,把经典意涵“行”于生活,也好重新整顿香港的“人、事、境”的形象。

今年4月中,我为“国际形象顾问协会”主讲了一场网上分享,题目是“前瞻形象力,你需要什么”。主题重点大胆提出需要的元素之一,是将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放入未来的形象学习、工作及企业培训的发展。提出的理据是,因社会环境、生活常态、知识文化、品味领域、经济发展、科技力量、人伦意识等等都在变异,单纯沿用西方过去传统留传下来的形象学说,已经不能满足以上人、事、境的现实。

 

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意涵丰泽,是做人处事及管治的经典宝藏(注1)。笔者自2013年至今仍在学习《论语》,仍在学习及实行的过程中,因此也特别倡议形象业内同仁多运用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将文化精神渗透于个人形象学习及企业培训。一来是丰富自己及客户的形象学及企业培训内容,二来是令中西方文化兼容并蓄,达至平衡和谐。特别强调以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应用于生活、工作的人、事、管理,包括生活及商务礼仪。这一小时的分享,主要提出见面礼仪观点,握手是西方的习性,但疫情出现,环境改变了生活,握手礼仪也就不合时宜。英国皇储查尔斯在视频中就曾经做了“示范”,他与宾客见面欲作握手也即刻收回,改为合掌(或叫合十)。

(網上影片)

新常态生活,见面新风尚,论历史文化底气及意涵,中国的传统礼仪包括:拱手、抱拳、作揖,就是非常值得我们支持用于生活。后来约于4 月20日,也就收到国内的视频,大家出席会议或活动等公开场合,见面时已回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揖礼。

(網上影片)

在企业培训学习中渗入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精炼及意涵,继续传承,是有时地人所需的因素。当中还可运用到企业文化、人员管理、商务礼仪、生活礼仪、餐饮礼仪、社交礼仪、人际关系等等。

过去在企业人员形象培训、企业领导、企业高管及专业人士客户的个人形象辅导工作中,也曾经渗透中国经典文化中《论语》及《弟子规》的意涵。以简浅的方式引用于礼仪及行为、管理、待人处事,及梳理工作的思维,具有文化底蕴的处事,会为企业文化及个人专业加强知识、经验、资历以外的“德”,有能有德,厚德载物,在工作的人与事中,会收获更多!庆幸参与的受众也非常接受及努力,特别是有企业客户表示,将中国文化引入培训后,有一段时期的营业额业绩报告非常令大家鼓舞。难怪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凭着《论语》及佛理渗透入管理意识,可以扭转日航“重生”。过去也著作过《论语教会我做这些事》,另一位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也着写了“当论语遇上算盘”,还有广为大众所知的其他著作,包括“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企业”,都是分别恭敬地表达了《论语》对处事待人的强大力量!

   

已故的儒释道三家大成就者南怀谨老师,早在八十年代就戳力提倡重振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是未来社会必需要走的路!敬佩南大师的睿智及先见之明,高瞻远瞩!教育家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这书中提过“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这些年,愿意默默耕耘守护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守护者也不少,在中港台各有文化有心人无私无名的推动,努力付出,值得敬重!努力共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1)恭录自国际经典文化协会温金海主席:传统西方文化最重要的书,首推《圣经》;因为它充满智慧;类此,《论语》可称为中国人的“圣经”;其珍贵性,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便一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深入民心。肇始东汉,迄自宋明以降,千余年间,儒、道、释三家源流,相互影响,渐趋融会,构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更传播到日、韩等亚洲等国,影响深远。

中华文化是一株生长数千年的参天大树。约百年前,被西方的一股罡风暴雨,吹得万窍怒呺,支离破碎。1974年,唐君毅老师旅港,有感而深情地而写出《说中华民族的花果飘零》。四十年过去,这状况似乎每下愈况。在香港,教育单位自我摒弃传统经典乃至历史,使年青一代,对四端、五常、六艺、八德等道德伦常、及民族历史使命,瞠乎异物。近年社会争拗不断,民意撕裂;若干学子,态度偏激、傲慢而令人侧目。凡此种种,不免令人慨叹:和谐社会,大同世界,从何说起?

所幸中华大树,虽被摧残,却根深干茁,伤而不亡。于国内,约二十年前,诵读经典、复苏文化之声,初由民间自发;逐渐酝酿,近数年间,国家领导人,似循“先富后教”的途径,率领当局,明确而大力地倡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建民族之魂。虽然,现只在萌芽阶段,但极令人鼓舞!想以两、三代人的努力,先如君毅老师所望,灵根自植,固本培元,再融汇西方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复兴中,再放异彩,可企待焉!

【生活新常态】学习放下「我执」,塑造有礼生活!

导师作者:蓝婷.活得精彩创办人.国际认证专业形象顾问(AICI CIP) 资历超过十年资深专业导师.国际形象专业执行高级教练.企业培训导师.跨媒体导师及写作人|擅长助你快速提升视觉优势、社交礼素、说话能量、表达力量!

有学生问:「这个世代,个个国家都有事(不是疫情就是天灾人祸,随时无常出现是大家预计不到)…就疫情之事,已看到一些西方国家,以前以为好安全,但是疫情之后,真心觉得「信不过」!还有多少真相是不知道的?老师,你觉得哪个国家地方的人会比较文明,有礼貌? 」

回答之前,我先引用网上两个例子跟大家分享:

网上看到外国有一超市员工要求店内的女子戴回口罩,平心静气劝告,纠结过程,女子自称是医生,自己会判断,纵使她有口罩……视频约两分钟,结束的时候,这名女士仍然不肯把口罩戴上;从这视频,大家可以看到这名女子的言行形象……

另外,也看到香港有巴士司机,在上层车厢向一名自称也是巴士员工的男子劝告戴口罩,否则不能开车。男子争持很久,有好心人特意取出口罩劝这男子戴上,帮忙劝告;争论一番,这位男士仍然不肯戴,结果是宁愿心不甘情不愿的下车……

这两个例子的当事人,应该是严重感到个人「自由」被冒犯,他们都是成年人了,却在众目睽睽下被「点相」及发出连小朋友都知道的警告,很没面子,自尊受影响。前者更自认是医生,有判断能力什么时候戴或不戴口罩,如果被店员「指示」她要戴口罩,间接挑战她的权威,她的反应反映明显受不了。后者的香港巴士男子,向司机表示大家都是公司职员,以为司机会通融,行个「方便」。这一女一男,都有「共通点」,就是心中的「我执」很大,很大!因为这个「我执」,自称医生的女士享惯自由及权威,遇到这种情况就引出问题了,也就引出个人的「修养」程度。另一位自称「公司同事」的男子,以为「我」就不是一般乘客,所以应该有点「特别待遇」。明显,这两人都是用自己的角度及立场来争取乎合他们的意向,但就没有任何意欲表达为社会大众其他人着想。基本上已经说不过去,因为根本没有客观接受的理据!在知识及情感上,都「输」得彻底,不会有人支持,除非是跟他俩一样的人。

以上这两位主角,都因为他们心中的这个「我执」至高无上而闹出问题!万世师表孔子在《论语》「子罕篇」有一句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里的「毋」字与「无」字通用,即是「无意,无必,无固,无我」。无我,就是指不执于自己(我)的著想,是为别人着想,为公利著想。这句话是个人修养中的指标,做到就是境界!虽然不容易做到,但是「学而时习之」,学了就是要「习」,即是实践,执行,应用,才会减低问题的恶劣深化。如果以上两位当事人,有《论语》文化基础又会「学而时习之」的话,那一刻就即时将「无我」用出来,以为别人着想为先,相信问题就不会这样深化下去。

   

所以,我回应学生提问哪个地方的人文比较文明及有礼貌,只能说从来不以学历、专业及财富来衡量,只是有理由推算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应该较有礼貌。但事实真的不一定。高教育不等于高教养。今后是以文化领域、及能够将文化「行」(实行、应用)于生活的,知行合一,执行力强的,才是衡量该人民素质及礼貌的指标。

上面两位故事主角,除了「我执」,多少都是抱着侥幸心,仍盼望疫情不影响本来的生活工作节奏及常态,自己仍「执着」活在过往的习性氛围。似乎,全球人类更应该以新常态来面对今日及明日。新常态是因应环境变化,从中作出思想、心态及行为的调整改变,以「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之心,以利他利己之态生活。什么是新常态?例如戴口罩、劝洗手、常消毒、少聚会、非常时期更要零或低度娱乐、运动及社交活动;纵是两相隔,也要适应及习惯借助网络工作,网络会议、网络社交、网络联谊等。再加一项,就是修心;好好抓着时机修心,安住自己;修心的方法之一,可以是多阅读对生命、人生、健康、悦乐有帮助的书;为往后日子,强大自己内心能量。

过去的常态不会三朝两天就会回复,甚至有些事是不能「返回正轨」;最重要还是自己的心态。今天不是昨天,明天不会是今天;向前看,开始了新常态,又是未来的习性、常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