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新人返工,商务礼仪3大指引,让工作少点踏坑少点尴尬,减少老板烦恼!

导师作者:蓝婷.活得精彩创办人.国际认证专业形象顾问(AICI CIP) 资历超过十年资深专业导师.国际形象专业执行高级教练.企业培训导师.跨媒体导师及写作人|擅长助你快速提升视觉优势、社交礼素、说话能量、表达力量

有位老闾朋友常头痛请人之事。他说请人难,请好人更难!请了的新毕业生,要不是做不长,要不就是要教仔教女般教他们应有的商务礼仪。他以为毕业生应该懂的做人礼节,原来不似预期的。最令这位老板难以想象的是,因为他们是做物业代理的,有个新人上班之后,这位新同事要为住户处理居所里的电器品,但这位新人类已超过廿五岁,却从来不懂得用洗衣机!老板很错愕,怎么一个住在城市长大的本地人,连洗衣机都不会用?就是因为自小有家佣做!

老板第一反应是:你可以不做,但至少要懂!

  (网络图片)

事实上,不少新人类都是00后,而这一代不少是从小到大都有家佣照顾起居饮食及打点一切。而且成长于智能环境,所以少了一些人事的历练,惟有在培训课中“补习补习”!为了令新人类上班早一点懂得踏足社会应注意的商务礼仪沟通,所以提出了一些指引,务求他们工作起来少点踏坑,少点尴尬;多点成熟及畅顺;指引例子如下:

  (网络图片)

1.     首天上班,应该怎样做才能给上司/同事一个良好印象?(重点:亲切随和)

一般情况,第一天上班,未能全部认识同事,甚至也未能记得同事名字。假如在走廊或其他地方通道上遇到,所谓“礼多人不怪”,点头微笑,亲切友善,打个招呼及自我报上名来。如果真是想好好记着别人名字,那自己要做些工夫,以对方名字或某项特征作为帮助记忆重点。午膳是否要跟大家一起?宜静观其变,不宜过于主动以免惹来反感。多留意上司或同事的动向。一般情况,总有一两个热心人会问你要不要一起吃饭,你随和答应跟大队就是。

  (网络图片)

2.     如何可以与同事建立融和?
在工作的场境,就是工作。有工作关系,自然有话题。毋须刻意,更切忌以日常琐事来跟大家打关系;工作间尽量不谈私事,不论个人感觉,不扬个人情绪(你的私事、感觉、情绪都与同事无关,要与他们分享也在工作后,不是工作时段做的事;否则就变成三八闲聊所);应说则说,不到你理不到你说的事,就不用多管闲事。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话好不如话精。想塑造自己是怎么形象的人?心中规划一下,可以磨练一下如何呈现符合该形象的一言一行。

  (网络图片)

3.     应该注意上司同事相处的商务礼仪

做好办公室的基本商务礼仪,对未来的商务客户联系及沟通都是最好的基础步骤。宜注意的包括:

准时上班 —如果要在公司的茶水间吃早餐。更应比上班时间提早10-15分钟来处理自己状态。

有取有还 — 取了同事的某些东西,紧记交还。
有始有终 — 打开过复印机后,要记得盖好,或没有纸了,要补放。
出入礼让 — 如推门进入、出入电梯、关门离开,如是种种皆是素养及风度。
时间礼仪 — 按开会时间早5分钟到,不宜在会议中出入或打电话,别令大家因这些行为影响流程及拖延进度。

  (网络图片)

多谢阅读!欢迎继续浏览,留言分享。感谢你!!!

【职场共融】中港工作的沟通心法之二:以中国经典文化解读文化,如何应用于生活?

导师作者:蓝婷.活得精彩创办人.国际认证专业形象顾问(AICI CIP) 资历超过十年资深专业导师.国际形象专业执行高级教练.企业培训导师.跨媒体导师及写作人|擅长助你快速提升视觉优势、社交礼素、说话能量、表达力量

回顾上星期提出中港工作的沟通心法,首要重点是接纳中国文化,其中一个“接纳”就是先做三方面“功课”。心法二,就是以经典解读文化。

中国经典如《论语》,流传二千五百多年,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当中玄妙,就是《论语》的内容哲理,就是教大家做一个君子的“经”。经者,径也,就是路经;以现代话来说,《论语》是教大家做好一个人的路径!《论语》内容精辟,言语简洁,都是关乎生活,人性,生命的境界,提供处理生命中问题之圆融提示。人性、生命从来不过时,所以《论语》从来不过时!更放诸四海而皆通。日本知名企业家涩泽荣一及稻盛和夫等,都以《论语》为管治企业之法,而创造企业神话!稻盛和夫更著书立说,叙述他如何以《论语》管理而化解了崩盘危机!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特别到孔子家乡曲阜,拿着《论语》说:“这本书,我要好好细读”。

   (网络图片)

读书毕业、有知识、有学历、有良好的职业,就会做好一个人吗?!事实并非这么简单。有高学历,但有没有接受过“做好人”的教育?是否好人,不是与知识、学历成对等的。如果思想、言行,跟道理不相应,学历更高也是枉然。

读经典真正的作用,是用它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言行、见解、发挥智慧。笔者自2013年开始在国际经典文化协会跟随老师学习《论语》,有幸受教而常记着老师所说:经典文化,不是只是拿着来读的,不是放在书柜的,不是读一百篇就“高人一等”的;经典文化,是应该用、行于生活的。生活包括工作、与家人、朋友、工作伙伴等等的沟通、处事。读了什么,就看你用于生活行为表现了什么。

 (网络图片)

早前与上海工作的朋友交流,她说香港有一个连锁食物品牌在当地开了专门店,但就是硬将香港的一套营运模式,一成不变地应用,完全没有尝试本地化。对土生土长的国内朋友,当然是格格不入的,对销售及品牌发展也有影响。朋友慨叹说:毕竟香港只是一个小岛,不过八百万人而已。上海人口是香港的三倍,硬将香港那一套放上去,无视本地生活文化,其中意识,好听的就是“自我主意”,不好听的就是“自大”。市场那么大,你不去融入本地文化,难道要二千万人在他们的“地头”重新学习来配合你吗?

以上事件,关乎对人的行为处事,特别是在异地,如果欠了对当地的理解及尊重,那就很难达致通达圆融。想起《论语》中的一句话: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第十五)。大概的意思就是:子张问孔子,到外地去(“行”)该怎样做?孔子说:“说话忠诚守信,行为笃实尊敬,即使到了边陲之地,也能够通达。说话不忠诚守信,行为不能笃实尊敬,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能行得通达吗? ”这就是《论语》的哲理:到外地去,怀着尊敬之心而行,事情自然畅顺,否则便行不通了!

《论语》另一句:“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第九)。孔子教导,做人要杜绝四种弊病:不凭主观意愿,不以事为必然,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尊。

如果能记着几句经典,实行于生活、工作中,多点尊敬别人、少点自我独尊,相信对做人、做事、做管理都可以更通达,生命更圆融。

     

多谢阅读!欢迎继续浏览,留言分享。感谢你!!!

【职场共融】中港工作沟通心法之一:先为你的社交平台做准备,须从3方面入手!

导师作者:蓝婷.活得精彩创办人.国际认证专业形象顾问(AICI CIP) 资历超过十年资深专业导师.国际形象专业执行高级教练.企业培训导师.跨媒体导师及写作人|擅长助你快速提升视觉优势、社交礼素、说话能量、表达力量

企业找我们提供培训项目提出一个要求重点,就是如何令香港与中国内地同事沟通得更顺畅,减低误会。之所以有这个情况,很多时候是因为两地文化、生活方式及视野都有大不同;希望大家在互相包容下工作更融和。

早在十年前我与一些国际品牌做形象顾问及推广,已观察到香港与内地合作交流的工作人员,总有些因地域不同、文化差异所出现的沟通问题。所以,要两地人工作有互相理解及包容的状况,也得要知己知彼,从文化及生活模式多点准备。

相信大前提、首要重点,是接纳中国文化。这里所指的中国文化第一基本是认同。如果不认同,或有排斥,那就很容易衍生误会,勉强下去只会蹉跎大家时间;或可预计两条路可走,一是离职,一是调职;干脆利落,大家不浪费大家时间。

除了接纳,还得要做点“功课”;“功课”可分为三方面:

第一:多参考内地的资讯平台

信息世界,无远弗届,从第一点来说,多参考内地的信息平台,包括网易新闻、腾讯新闻及视频、搜狐、新浪、凤凰、今日头条、百度、芒果TV、QQ音乐、喜玛拉雅……这些平台,都足以让香港的朋友们从文字及影音方面,对内地文化、文字表达、事情发生、一般的观点角度,都可以有初步基本的概念;同时也可多注意跟自己行业的人与事相关的信息;有助增进认知社会事务及生活文化。

第二:开设内地常用的社交平台

开设或多使用互通的社交平台,例如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微博、微信、微视、影音号、微信公众号……每个账号都有他们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从中学习一下不同社交平台的运作,另一方面大家可以互相有效联系,当大家在共享互通的社交平台,心理观感上是多点接近及亲切;减少那种互不相干的距离感。从这些社交平台的标签或hashtag的方式,多用的时候就会较易明白是什么概念,也会继而增加熟悉感,使用的时候会更易掌握及投入。

    

         

 

第三 :观看部分内地的电视综艺节目

国内不少综艺节目都可以让大家足不出户而知更多,包括科技、工程、地理、人文、历史、旅游、演艺、歌唱……统统可以看得到!例如《航拍中国》,即使一年都不能出门,但这节目的航拍让大家眼睛去旅行,加上美不胜收的风景拍摄,大有收获!另外,《中国通史百集历史纪录片》也是一个让大家可以短时间内再重温中华道路的重磅佳作,用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我们只是动动手指就可以欣赏及学习;还有大大小小的演艺节目,如果没看过《声入人心》,也不知道原来中国的美声水平之强,令人拍案!如果不看过《我们的歌》,也不知道原来中国有一位空灵美声与流行结合的歌唱家周深,与香港熟悉的李克勤擦出了很多精采演艺火花!如果不看过《青春环游记》,也不知道内地综艺节目之趣味水平,当中还有综艺之宝、近期以执导电影《你好 李焕英》成为全中国最高票房导演的贾玲……以上所提的都只是小部分例子,虽然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最少可以反映了在生活及文化方面是接近的!大家都是在相近的氛围下呼吸着相近的气息,这些点滴,也让相互之间多了点接近的感觉及话题。

  

(以上皆是网络图片)

以往,是内地常向香港取经,随着内地的飞速发展,包括智能科技生活、环保、素食、物流运输、科技交通等等;相信未来香港向内地取经的机会会更多!为生活开拓更多新认识或工作机会,多认知及投入生活文化,为你的社交平台做多点准备,也可为自己跳出舒适带,激活新思维新视野!共勉!!!

多谢阅读!欢迎继续浏览,留言分享。感谢你!!!

【筷子礼仪】正确揸筷子能彰显商务社交文化修养?筷子文化你懂得多少?

导师作者:蓝婷.活得精彩创办人.国际认证专业形象顾问(AICI CIP) 资历超过十年资深专业导师.国际形象专业执行高级教练.企业培训导师.跨媒体导师及写作人|擅长助你快速提升视觉优势、社交礼素、说话能量、表达力量

经常在一群4-6人一起吃饭的时候,总发现至少有一个人不懂拿筷子;纵使在本地出生成长至完成大学的学业,当中也真有不少不懂拿筷子的个案。这里所指的不懂是手持筷子的姿势不正宗,只是勉强可以“拿着”筷子,这不单纯是夹菜灵不灵活的事情,而是反映了对筷子文化缺乏认知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当与中国的同事们商务往来,是否识食、识文化,从用筷子可窥一二。不想失礼又不想失形象分,宜好好“修正”!

为企业做人员培训,其中一个项目要点就是关于中港同事的工作交流,往往因为文化不同而闹出误会!有时看似事小,正正要说“勿以事小而不为”,如不对症下药纠正,误会就会累积而愈积愈大,大家沟通畅顺,做事更多理解及包容,成效会更好!

民以食为天,食,往往是拉近陌生人关系,又加深相识朋友的友谊。不少生意及关系都在“吃饭”过程中进行。不少中国人特意去学西餐餐桌礼仪,但是中餐饮食的礼仪大有玄机及文化;如果你的商务及社交文化礼仪卓越,人脉及社交都会是大赢家!

以筷子为例,正就是中国饮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餐具之一;对这方面的认知更不容有失,更可以是你与西方朋友社交的大好话题!

筷子,源起中国,蕴含了民族广人伦重家庭的文化精神。反观西方习惯以刀叉用餐,以致出现了分食文化。中国人的餐桌上不会有“刀光剑影”,因为刀刀叉叉的晃动及撞击声音,比不上一双筷子的文化威力和温和安静;一众宾客围桌而坐,筷子正是进餐时促进人和人之工具之一。吃饭的时候,主人为客人添菜,晚辈为后辈夹菜,气氛和乐融融的。每逢佳节,桌上佳肴,家族几代人举筷,除了品味美食,同时闲聊家常;同时,也蕴含长者先幼者后、尊师重道的礼仪。

网络图片

所以,有些老板在聘用人才的时候,会刻意安排准受聘人才参与饭局,见微知著,从中观察这位人才在礼仪方面做到什么程度,从而引申认知这个人是否言行一致;自然流露的行为举止最能反映个人的本质及文化,比起一般书面写的履历、煞有介事的一问一答方式,更有实际性的观察及接触感受,这过程相当值得!

想中港同事们交流和谐共融,提升自己的社交礼仪文化力量,宜知己知彼,宜对筷子增加多点认知。毕竟筷子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了先人智慧;既可促进家族凝聚力,也体面地进行商务社交交流。

以下的筷子文化,令你懂得用的礼仪,也懂得与人作文化交流分享:

1.筷子,从前古代称为“箸”。

2.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天圆地方之意;

网络图片

3.  拿筷子的时候,筷子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头轻轻拿住及运用;拇指与食指在筷子上,拇指刚在食指中间,稳定运用筷子上的力量;中指在两根筷子中间作为承托,无名指头及小指在筷子下,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

网络图片

4.  筷子是可以灵活运用的,一根为主动,另一根为从动;主动为阳,从动为阴,此为两仪之象。也有说上根筷子就是阳,下根筷子就是阴,上阳下阴之意。

网络图片

5.  传统筷子是七吋六分的,正是人的“七情六欲”之含义,前人先贤在制筷之时不忘提醒大家要珍惜万物,不可浪费;吃饭要节制,不应过分或纵欲,食饭七分饱就好。

网络图片

6.  筷子是一双的,包含太极和阴阳的理念。中国人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有两个对立面组成的。中国人讲究合二为一,阴阳结合。

网络图片

7.  据说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从前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定。

网络图片

筷子中可以找回睿智、俭朴、明礼、爱和平、重人伦、尊天敬地的文化根源。

学懂正确手持筷子的使用,继而多注意学习餐桌的礼仪如知所先后、顾及尊卑等态度行为;配合前人早就提醒不应纵欲,适度节制的饮食之道;加上履行现今世代的惜食、不浪费的饮食文化;相信这种人文素质,良好人缘就不只在中港关系之间才有,而是放诸四海皆融通!

网络图片

多谢阅读!欢迎继续浏览,留言分享。感谢你!!!

 

【中西兼容】将中华文化注入个人形象及企业培训

导师作者:蓝婷.活得精彩创办人.国际认证专业形象顾问(AICI CIP) 资历超过十年资深专业导师.国际形象专业执行高级教练.企业培训导师.跨媒体导师及写作人|擅长助你快速提升视觉优势、社交礼素、说话能量、表达力量!

笔者自2013年至今仍在学习《论语》,仍在学习及实行的过程中,因此也特别倡议形象业内同仁多运用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将文化精神渗透于个人形象学习及企业培训。

教育局正进行“中华经典名句推广活动”,将经典名句带进社区。经典名句将会在巴士车身、地铁灯箱等公众举目可见的环境,喜见有这决定及执行。希望这个做法是长久而有配套式执行,把经典意涵“行”于生活,也好重新整顿香港的“人、事、境”的形象。

今年4月中,我为“国际形象顾问协会”主讲了一场网上分享,题目是“前瞻形象力,你需要什么”。主题重点大胆提出需要的元素之一,是将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放入未来的形象学习、工作及企业培训的发展。提出的理据是,因社会环境、生活常态、知识文化、品味领域、经济发展、科技力量、人伦意识等等都在变异,单纯沿用西方过去传统留传下来的形象学说,已经不能满足以上人、事、境的现实。

 

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意涵丰泽,是做人处事及管治的经典宝藏(注1)。笔者自2013年至今仍在学习《论语》,仍在学习及实行的过程中,因此也特别倡议形象业内同仁多运用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将文化精神渗透于个人形象学习及企业培训。一来是丰富自己及客户的形象学及企业培训内容,二来是令中西方文化兼容并蓄,达至平衡和谐。特别强调以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应用于生活、工作的人、事、管理,包括生活及商务礼仪。这一小时的分享,主要提出见面礼仪观点,握手是西方的习性,但疫情出现,环境改变了生活,握手礼仪也就不合时宜。英国皇储查尔斯在视频中就曾经做了“示范”,他与宾客见面欲作握手也即刻收回,改为合掌(或叫合十)。

(網上影片)

新常态生活,见面新风尚,论历史文化底气及意涵,中国的传统礼仪包括:拱手、抱拳、作揖,就是非常值得我们支持用于生活。后来约于4 月20日,也就收到国内的视频,大家出席会议或活动等公开场合,见面时已回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揖礼。

(網上影片)

在企业培训学习中渗入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精炼及意涵,继续传承,是有时地人所需的因素。当中还可运用到企业文化、人员管理、商务礼仪、生活礼仪、餐饮礼仪、社交礼仪、人际关系等等。

过去在企业人员形象培训、企业领导、企业高管及专业人士客户的个人形象辅导工作中,也曾经渗透中国经典文化中《论语》及《弟子规》的意涵。以简浅的方式引用于礼仪及行为、管理、待人处事,及梳理工作的思维,具有文化底蕴的处事,会为企业文化及个人专业加强知识、经验、资历以外的“德”,有能有德,厚德载物,在工作的人与事中,会收获更多!庆幸参与的受众也非常接受及努力,特别是有企业客户表示,将中国文化引入培训后,有一段时期的营业额业绩报告非常令大家鼓舞。难怪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凭着《论语》及佛理渗透入管理意识,可以扭转日航“重生”。过去也著作过《论语教会我做这些事》,另一位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也着写了“当论语遇上算盘”,还有广为大众所知的其他著作,包括“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企业”,都是分别恭敬地表达了《论语》对处事待人的强大力量!

   

已故的儒释道三家大成就者南怀谨老师,早在八十年代就戳力提倡重振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是未来社会必需要走的路!敬佩南大师的睿智及先见之明,高瞻远瞩!教育家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这书中提过“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这些年,愿意默默耕耘守护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守护者也不少,在中港台各有文化有心人无私无名的推动,努力付出,值得敬重!努力共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1)恭录自国际经典文化协会温金海主席:传统西方文化最重要的书,首推《圣经》;因为它充满智慧;类此,《论语》可称为中国人的“圣经”;其珍贵性,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便一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深入民心。肇始东汉,迄自宋明以降,千余年间,儒、道、释三家源流,相互影响,渐趋融会,构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更传播到日、韩等亚洲等国,影响深远。

中华文化是一株生长数千年的参天大树。约百年前,被西方的一股罡风暴雨,吹得万窍怒呺,支离破碎。1974年,唐君毅老师旅港,有感而深情地而写出《说中华民族的花果飘零》。四十年过去,这状况似乎每下愈况。在香港,教育单位自我摒弃传统经典乃至历史,使年青一代,对四端、五常、六艺、八德等道德伦常、及民族历史使命,瞠乎异物。近年社会争拗不断,民意撕裂;若干学子,态度偏激、傲慢而令人侧目。凡此种种,不免令人慨叹:和谐社会,大同世界,从何说起?

所幸中华大树,虽被摧残,却根深干茁,伤而不亡。于国内,约二十年前,诵读经典、复苏文化之声,初由民间自发;逐渐酝酿,近数年间,国家领导人,似循“先富后教”的途径,率领当局,明确而大力地倡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建民族之魂。虽然,现只在萌芽阶段,但极令人鼓舞!想以两、三代人的努力,先如君毅老师所望,灵根自植,固本培元,再融汇西方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复兴中,再放异彩,可企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