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士中国服饰】百年历史中山装,背后大有文章!

导师作者:蓝婷.活得精彩创办人.国际认证专业形象顾问(AICI CIP) 资历超过十年资深专业导师.国际形象专业执行高级教练.企业培训导师.跨媒体导师及写作人|擅长助你快速提升视觉优势、社交礼素、说话能量、表达力量

提到中国服饰就会想到女装,特别是汉服,或旗袍或长衫。

那么男士呢?大多数的日常,男士仍是穿西装。西装独领风骚大半个世纪了,毕竟不是我国代表。有热切者表示:“西服‘一枝独秀’、‘独步天下’的局面,并不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

服饰是一个国家、民族礼仪文化的载体;按照国际习惯,民族服装具有礼仪功能,当亚、非和阿拉伯世界很多国家代表都穿上他们的民族服装,出现在国际礼仪活动场合;那么中国,就以中山装、旗袍等算是近代代表了(虽然仍有认为旗袍不应算在内,只是约定俗成,又未真正可以有定案才暂时不去“拨乱反正”)。

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明确规定礼服样式,领导人就以中山装为礼服,不穿西式礼服;外交官在遇到需要穿西式礼服的场合,也多以中山装来付会。

提到中山装,不能不说他的由来。满清以后,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中山装,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山装,出现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许多重大时刻:1949年,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身着的是中山装;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与卡特总统会面,穿的也是中山装。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在外国人眼里,中山装就是中国的国服。

中山装背后大有故事文章,也就是说当时的衣装文化意涵。先从解构再解释:

•  前幅四个袋:四维之意:礼.义.廉.耻

•  右袖三粒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  左袖三粒钮:自由(人权)平等 博爱 (属西方思想)

•  前幅五钮:五权宪法(西方思想)|仁.义.礼.智.信(中国思维)

•  襟袋笔口:尊重知识(以文胜武)以文治国

•  后幅:完全没有接缚位,意喻国家完整|国家统一

百年中山装,历经风雨,曾经,中山装成了唯一的“正统”服装。随着“文革”结束,中山装逐渐被冷落、式微。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着装审美已经走向西方欧美化,西服品牌也在国际走红;那时就是说“男士除穿中山装外,也可着西服或民族服装”;在国外“如东道国规定着礼服或民族服装,中方男士可穿中山装,女士最好穿旗袍或长裙”。可以说,那时中山装被赋予“代礼服”的地位。

近年见到的男士官员之礼服形似中山装,却不是传统中山装,就是保留中山装传统加以修改,混纳了西装元素;最明显是放弃了中山装的翻领,改为立领。

中山装、西服已经随着年代在变易;新开创的“中式礼服”,已经成为中国官员在国际重大正式场合的着装样板。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的马保奉有以下的提议:“应抓紧对中山装的改良,设计出规范的中式礼服并正式命名。如在接受外国大使国书、参加传统节庆活动、祭奠先人等官方举办的国事活动中,从领导人到各级官员,应以穿中式礼服为正式。领导人出国访问,在西方人士身着大礼服场合,也应展示富于中国礼仪文化的礼服。我国驻外使节举行国庆节、建军节、春节招待会,向驻在国元首递交国书、参加驻在国隆重典礼仪式等,应一律穿中式礼服。公务场合、对外交往活动时穿西服。其次,作为衣冠大国,我们应该有自己礼服的品牌。我们可否参考西式大礼服、晨礼服、小礼服等,设计出符合中华礼仪文化的各式礼服。”

相信中国服饰的中山装、中式时尚或中式礼服,总可以构想出不同衣着场合的分类的需要;估计新时代的中国服装也有中西合璧、与时俱进、创新视野、科技物料、世界大同体的趋向。只是,这个也需要人才、资源、经验、开拓;有理由相信,这一天不会远!

现在网上搜索了一些演艺人穿中山装或长衫的图片,相信大家也可以以此为参考、思考之源;这,也是一个过程。

中山装可以传统,可以时尚,可以中西浑搭;也可以在典礼或公众场合成为个人着装风格。

   

 

长衫传统款式,可以出席晚会隆重场合。

长衫花巧变奏款式,可以是舞台的表演选择。

汉服灵感变奏中式风格服看似汉服又不完全是汉服。

 

中式便服

全部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多谢阅读!欢迎继续浏览,留言分享。感谢你!!!

 

【中国服饰在崛起】从旗袍演变,看东西方文化博弈过程!

导师作者:蓝婷.活得精彩创办人.国际认证专业形象顾问(AICI CIP) 资历超过十年资深专业导师.国际形象专业执行高级教练.企业培训导师.跨媒体导师及写作人|擅长助你快速提升视觉优势、社交礼素、说话能量、表达力量

上期提到“中国服饰之美”的时装秀,因为夹杂太多西方文化及设计,引起争议。

那到底什么样的衣服,才是代表中国服饰?相信很多人会想到汉服。汉服经历了四千多年演变,以平裁(平面裁剪)为重点,以T形平面结构为汉服的根本;上衣下裳是汉服特点,以右衽为正宗,左衽为蛮夷之服。论语有这一句: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简意是指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衣襟向左开,沦为夷狄臣民了。)

《小道可观》刘育红:“汉字的‘衣’字属象形文字,上面的一点表示人的头颅,点下的一横便是平展的肩袖。无论历代服装的领襟款式与装饰风格如何变化无常,‘T’字形的连肩平袖结构贯穿了五千年的中国服装史,并辐射整个东亚文化圈,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以标志性的大气端庄,成为中国传统服装最基础的结构特征。”

(图片由作者提供)

或许有人提到中国服饰就会想到女士的旗袍,或长衫。长衫、旗袍的初期裁剪,也是“T”字形的连肩平袖结构。当时男士穿的长衫最明显看到“T”字形剪裁;女士为了要保家卫国也与男性看齐,当时的五四运动,就见不少女性走上街的时候,都是穿上与男性无异的长衫。

(以上图片由作者提供)

长衫、旗袍为什么后来变成剪裁修身紧窄,尽现女性婀娜多姿体态的服饰?本来传统旗袍裁剪技术的核心所在,是体现了中国工匠的智巧;但是,传统旗袍工艺是否被淡化?被取替?有分析说这原来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博弈过程!

(图片由作者提供)

根据《小道可观—民国旗袍裁剪法研究》(刘育红)中提到“旗袍是上个世纪最令人瞩目的代表性中国女装,既保持了民族性,又符合时代要求,是基于传统的创新经典。民国时期的旗袍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其服装结构由中国传统的平面结构逐步演变成为西式立体结构。本文从裁剪法的角度对这个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梳理,阐明这并非是一种技术的进步,而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博弈过程,其中的利弊得失在今天值得我们重新反思。清末的满汉女装互相融合,取长补短,产生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旗袍,它是民国女性自主的选择。旗袍在初期延续了传统的“T”字形平面结构,衣身正中有中缝。民国中期的改良旗袍是旗袍发展的高峰,无论是款式、材质、工艺,还是普及程度、国际影响至今都无法超越。它在保持平面结构的基础上取消了大身的中缝,这一关键性的改良是这一时期旗袍裁剪技术的核心所在,体现了中国工匠的智巧,是今天的制衣技术无法达到的。后期的旗袍已经脱离了传统,变成了一件保留有部分中式符号的现代服装。”

(以上图片由作者提供)

旗袍本来是清朝满州旗女袍服,所以严格来说,旗袍不代表华夏民族的服装;只因近百年来,特别是大量电影反映了二三十年代、法租界的上海,当时旗袍都把平裁掉弃,取而代之的是修身紧窄、尽现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的剪裁;那时又是灯红酒绿烟花地交际花最爱的着装,令到一些名媛淑女也不甘示弱,大家闺秀一样穿上修身旗袍,也来媚态一番。旗袍的媚态魅力成为社会交际场合的身份服饰,曾经一度也是当年时尚女性上班服之选,又有香港的选美活动指定为必穿的服装,还有食肆将之变成制服来吸引食客等等都将旗袍推波助澜;后现代也没有执念于传统文化;仿佛约定俗成,所以旗袍才会被民间联想为代表。

 (以上图片由作者提供)

有坚执文化传承者,从来不承认旗袍纳为中国华夏文化服饰的代表。认为旗袍只能说成是近代历史出现过的衣服名目之一种类,不能名正言顺代表中国服饰。传统汉服文化意涵更博大精深,只是款式及功能毕竟与现代生活,特别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确有违和感;要将汉服普及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甚至国际舞台的选择,可能需要现代工匠的变奏,还可能需要漫长的道路。

(以上图片由作者提供)

新一代的中国设计师在近十年已陆续在国际时装展上占有席位,他们如何把中国服饰展现于国际舞台上?当中又有没有可以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理念、学问精萃?暂时难以定论,不过,相信至少有一种近代服饰的意涵是丰富又别有意思的,下期再跟大家分享。现在搜集了一些中国新一代设计师作品图片,看看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的中国服饰的意念。相信新时代中国服饰还是在演化过程,大家可以静候有心有文化意念作品的百鸟争鸣的兴盛!

 (以上图片由作者提供)

多谢阅读!欢迎继续浏览,留言分享。感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