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将至!与其买礼物食火鸡,不如提倡报恩文化!可循4大范畴去做

导师作者:蓝婷.活得精彩创办人.国际认证专业形象顾问(AICI CIP) 资历超过十年资深专业导师.国际形象专业执行高级教练.企业培训导师.跨媒体导师及写作人|擅长助你快速提升视觉优势、社交礼素、说话能量、表达力量


过两天就是每年的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十一月第四个星期四。

以前问过些身边朋友,感恩节是啥玩意?有回复说似乎习俗上是一个“要感谢他人”及“要吃火鸡”的节日。每年得到的认知就是感谢谁、感谢什么恩?似乎没听,也不用隆重其事;反之,因为这个节日,大家很忙去买礼物、吃火鸡,才是忙碌张罗的事项!

这个以美国感恩节为主的日期。教科书或现代世俗总把感恩节写得很美好,不过也有美国女星抱打不平,曾说“我们不过感恩节,因为它是个‘屠杀的节日’!”为什么会这么说?这必须追溯到白人入侵美洲后,跟美洲原住民的冲突了。时过境迁,美国把感恩节塑造成“当年的移民在原住民帮助下,谷物丰收,大家开开心心一起庆祝,表达感激”的欢乐节日,还成为美国特有文化对外输出。血腥的历史就这样被掩盖,不太被后人记得……后来,美国著名百货公司Macy美斯百货会举办感恩节游行,作为美国当地最著名的庆典;也启动成商业活动,大家的过节焦点就在购礼物,买火鸡,在家大吃大喝。至于怎么将感恩化诸行动做些报恩的事?似乎没人再提过。

过去在美国生活时,第一次在当地过感恩节,印象的确是“买买买”、“开大餐”的节日。脑中问号就是人们买那么多物品,就是感恩?向谁感恩?感什么恩?

从小被教育为“知恩要图报”、“滴水之恩要涌泉以报”,略知道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是没有感恩这个词汇,强调的是“报恩”。老子有一句“以德报怨”的“报”字,孔子有“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都有“报”之意思!佛教有这一句:“上报四重恩”,也有“报”字,报的恩包括佛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因。中国文化在人伦上有这句:“敂劳未报”,是作为人子女以示对父母辛苦养育照顾之恩未有好好报答⋯⋯全部都是讲“报”,报就是行动,是回馈式。

图片由作者提供

(如有兴趣学习更多从中国经典文化学做人道理,可以报读“论语一天・论语一百”课程,费用全免。报名及详情可参考下图)

 图片由作者提供

趁感恩节可以鼓励大家转形式,来个“报恩节”,用行动来报恩,也是很值得提倡。报恩可以循四个范畴方位来做,包括:

1.    【报天地恩】感谢天地苍生。生活所有的一切都应珍惜,尊重天地万物,天地生命;爱护地球,节省用水,减少浪费;外出自备三宝:环保饭盒、保暖杯、筷子匙羹叉,减用外卖盒,都是感恩行动化的行为之一。

2.    【报国土恩】感谢国家带来护荫。所谓岁月安好,其实国土安好,实雄有不少无名英雄为我们的生活做了估计不到及看不见的帮助及安排,才得已坐享平安平静、有粮有水有电有煤、有科技有能源、有便捷交通有快速补救的生活;报恩就是安分守纪、齐心努力、不只是批评或埋怨,不添烦不增乱。有需要时尽己之力互助共融。

3.    【报父母恩】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父母带来。供食供住供养供教,母亲更是几乎以自己的命来付出;报恩就是给予父母经济回馈、实际关怀、照顾需要、聆听陪伴、电话倾谈、身体接触(拖手、拥抱、按摩、推背、搓揉)。

4.    【报社会恩】给予物质或非物质回馈,捐钱也好,捐物资也好,做义工、出计策出劳力,发心发愿送上祝福心念也好,只要是发送“报”的行动,都是有饶益性的。

多谢阅读!欢迎继续浏览,留言分享。感谢你!!!

 

从水墨图案广告,看香港街头文化新形象,让中国经典成为待人处事指引!

导师作者:蓝婷.活得精彩创办人.国际认证专业形象顾问(AICI CIP) 资历超过十年资深专业导师.国际形象专业执行高级教练.企业培训导师.跨媒体导师及写作人|擅长助你快速提升视觉优势、社交礼素、说话能量、表达力量

朋友最近传来一幅图片,摄于港铁内,是一幅巨大的白底水墨图案,加了两句文字,整体构图极具现代中国风……

这种画风及文化字句,从前极鲜现于香港,也极少由外资企业引用中国文化;今时今日出现这个呈现,心中不免有点回响。

  (图片来源:Tracy Leung)

要说一个地方的形象,从街头文化可窥一二,从一般人的衣着、说话方式、对人态度,也可以“感受”到;香港的确很特别,似乎什么文化都有一点点,但在街上想随时找一位能操流利英语的,不容易碰到;或要随时找一位能操流利普通话的,也讲运气!总之,香港就是有这么的独特中西交错的形象。

回想起大概七、八年前,应该是2013年后,自此,中国经典文化的意识形态陆续在中国的街头浮现。过去几年,我走在国内一些地方,见过不少在街头墙壁上,以水彩画及书法,漆上中国经典文化《论语》或者《弟子规》的文化字句,及当时的人物造型;仿佛告诉大家在学校以外的地方,要继续让文化渗透在普罗大众生活场景中,将经典文化深入寻常百姓家,要将文化普及化、潜移默化,让文化底蕴继续在人的心中积藏、孕养、运用;也就是人民文化的底气。

笔者跟随国际经典文化协会温金海主席学习论语课超过七年。以我所知,温主席在这十多年来推动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不遗余力,多年来免费授课《论语》就是希望让更多人接触经典文化的好处,是一本教学做人、做君子的手册,是提升生命的宝典;而且一直再三强调经典文化不要只在书本钻研,也不要只在学校读,是要脚踏实地在生活中实行,就是所说的“将经典行于生活”,才对生命有提升有帮助,否则读上一千次一万次而不能用在生活,就是自己的境界仍未提升,仍然要努力!

图片来源:国际经典文化协会

这次在港铁站见到的这一个大广告牌,上面写上“摩,研也。”,这一句的出处是来自《说文解字》。意思是:摩,是研究,是切磋、揣摩;还有另一句“利者,义之和也。”此句的出处来自《易经‧干文言》。意思是:要得到利益,就要讲求与道义的统一。

广告语句出自于美国的金融大行,既是刚好跟机构名字“对得上”,也是真实的中国文化的解读!如果这一类的中国文化引用,出自本地的企业或者中国的企业,百花齐放,可能是把文化力量再推向普及化的大踏步表现!

无论如何,这一个文化广告现象是好事!至少路过、看到的路人,都会知道原来《说文解字》有这么的一句说话,《易经》有这一句说话。就算初开始的时候不明白,先知后解(或者明白)也是好事!只希望这种风气宜细水长流,而非短暂的潮流式出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来仍然存在;重要是,认真实行圣贤先师留下的经典文化,特别加强“礼”的根基,运用得宜有助减少纷扰,有助正道行事,让经典传统文化底蕴成为我们生活待人处事的指引。

多谢阅读!欢迎继续浏览,留言分享。感谢你!!!

【中西兼容】将中华文化注入个人形象及企业培训

导师作者:蓝婷.活得精彩创办人.国际认证专业形象顾问(AICI CIP) 资历超过十年资深专业导师.国际形象专业执行高级教练.企业培训导师.跨媒体导师及写作人|擅长助你快速提升视觉优势、社交礼素、说话能量、表达力量!

笔者自2013年至今仍在学习《论语》,仍在学习及实行的过程中,因此也特别倡议形象业内同仁多运用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将文化精神渗透于个人形象学习及企业培训。

教育局正进行“中华经典名句推广活动”,将经典名句带进社区。经典名句将会在巴士车身、地铁灯箱等公众举目可见的环境,喜见有这决定及执行。希望这个做法是长久而有配套式执行,把经典意涵“行”于生活,也好重新整顿香港的“人、事、境”的形象。

今年4月中,我为“国际形象顾问协会”主讲了一场网上分享,题目是“前瞻形象力,你需要什么”。主题重点大胆提出需要的元素之一,是将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放入未来的形象学习、工作及企业培训的发展。提出的理据是,因社会环境、生活常态、知识文化、品味领域、经济发展、科技力量、人伦意识等等都在变异,单纯沿用西方过去传统留传下来的形象学说,已经不能满足以上人、事、境的现实。

 

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意涵丰泽,是做人处事及管治的经典宝藏(注1)。笔者自2013年至今仍在学习《论语》,仍在学习及实行的过程中,因此也特别倡议形象业内同仁多运用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将文化精神渗透于个人形象学习及企业培训。一来是丰富自己及客户的形象学及企业培训内容,二来是令中西方文化兼容并蓄,达至平衡和谐。特别强调以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应用于生活、工作的人、事、管理,包括生活及商务礼仪。这一小时的分享,主要提出见面礼仪观点,握手是西方的习性,但疫情出现,环境改变了生活,握手礼仪也就不合时宜。英国皇储查尔斯在视频中就曾经做了“示范”,他与宾客见面欲作握手也即刻收回,改为合掌(或叫合十)。

(網上影片)

新常态生活,见面新风尚,论历史文化底气及意涵,中国的传统礼仪包括:拱手、抱拳、作揖,就是非常值得我们支持用于生活。后来约于4 月20日,也就收到国内的视频,大家出席会议或活动等公开场合,见面时已回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揖礼。

(網上影片)

在企业培训学习中渗入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精炼及意涵,继续传承,是有时地人所需的因素。当中还可运用到企业文化、人员管理、商务礼仪、生活礼仪、餐饮礼仪、社交礼仪、人际关系等等。

过去在企业人员形象培训、企业领导、企业高管及专业人士客户的个人形象辅导工作中,也曾经渗透中国经典文化中《论语》及《弟子规》的意涵。以简浅的方式引用于礼仪及行为、管理、待人处事,及梳理工作的思维,具有文化底蕴的处事,会为企业文化及个人专业加强知识、经验、资历以外的“德”,有能有德,厚德载物,在工作的人与事中,会收获更多!庆幸参与的受众也非常接受及努力,特别是有企业客户表示,将中国文化引入培训后,有一段时期的营业额业绩报告非常令大家鼓舞。难怪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凭着《论语》及佛理渗透入管理意识,可以扭转日航“重生”。过去也著作过《论语教会我做这些事》,另一位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也着写了“当论语遇上算盘”,还有广为大众所知的其他著作,包括“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企业”,都是分别恭敬地表达了《论语》对处事待人的强大力量!

   

已故的儒释道三家大成就者南怀谨老师,早在八十年代就戳力提倡重振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教育,是未来社会必需要走的路!敬佩南大师的睿智及先见之明,高瞻远瞩!教育家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这书中提过“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这些年,愿意默默耕耘守护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守护者也不少,在中港台各有文化有心人无私无名的推动,努力付出,值得敬重!努力共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1)恭录自国际经典文化协会温金海主席:传统西方文化最重要的书,首推《圣经》;因为它充满智慧;类此,《论语》可称为中国人的“圣经”;其珍贵性,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便一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深入民心。肇始东汉,迄自宋明以降,千余年间,儒、道、释三家源流,相互影响,渐趋融会,构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更传播到日、韩等亚洲等国,影响深远。

中华文化是一株生长数千年的参天大树。约百年前,被西方的一股罡风暴雨,吹得万窍怒呺,支离破碎。1974年,唐君毅老师旅港,有感而深情地而写出《说中华民族的花果飘零》。四十年过去,这状况似乎每下愈况。在香港,教育单位自我摒弃传统经典乃至历史,使年青一代,对四端、五常、六艺、八德等道德伦常、及民族历史使命,瞠乎异物。近年社会争拗不断,民意撕裂;若干学子,态度偏激、傲慢而令人侧目。凡此种种,不免令人慨叹:和谐社会,大同世界,从何说起?

所幸中华大树,虽被摧残,却根深干茁,伤而不亡。于国内,约二十年前,诵读经典、复苏文化之声,初由民间自发;逐渐酝酿,近数年间,国家领导人,似循“先富后教”的途径,率领当局,明确而大力地倡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建民族之魂。虽然,现只在萌芽阶段,但极令人鼓舞!想以两、三代人的努力,先如君毅老师所望,灵根自植,固本培元,再融汇西方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复兴中,再放异彩,可企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