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赢天下】魅力之三大条件:身、语、意!先谈「身相」!

导师作者:蓝婷.活得精彩创办人.国际认证专业形象顾问(AICI CIP) 资历超过十年资深专业导师.国际形象专业执行高级教练.企业培训导师.跨媒体导师及写作人|擅长助你快速提升视觉优势、社交礼素、说话能量、表达力量!

魅力蠃天下:“身、语、意”  之 “身”

大家都想有魅力,难道想就有魅力吗?

大家都关心穿着什么会显得有魅力,难道未遇过有些人,换过了衣服,魅力就不见呢? !

想要有魅力,想要「魅力蠃天下」,有三大条件,既是「身、语、意」,在这三大范畴加强累积「功力」,你就赢了!这一次先讲「身」的魅力条件!

形容一个人有魅力,潜台词通常不单纯是外表;但是又不可以忽略外表!孔子先师早于由2,500多年前就教大家一句话,收录在【论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有说「魅力蠃天下」,当然不是说拥有全世界,但是形容为有魅力的特性,总是以外观为首,就是「身」,外观吸引,总会较易占上风,占优势;至少是开端的时期,但不是事实的全部。往后,这魅力还能配得上吗?那要看个人行为、性格、风格。

                

人与人之间,初认识的第一眼,只是短暂的观感;往后相交相处,行为魅力就会比外表魅力更触动人心!最理想当然是两方面都平衡,就是「文质彬彬」,也是为什么数十年来的选美活动都要强调「美丽与智慧」并重,跟本就是孔子先师所提倡的「文质彬彬」教导,只是用了现代语言来表达,总不能不先向先师致敬的!

「身」有分为外观及行为,即是要有外在魅力及行为魅力,从表面所见,就是「行」与「为」,但是「行」与「为」,背后是从「身」‧ 「语」‧「意」引动,属于「内心素质」与「心灵」加起来的作为。

「身」,是「身体 力行」。 「身」,是表情、动作、姿势、一切由「身体」发放出来的,是最表面层次可以直接接收的。例如眼神,是散乱的?还是专注的?是凶的?还是善的?一个柔情似水的眼神令人神不守舍,一个凝视五秒目露不悦就令人生畏;一对眼球不停左右摇摆令人怀疑心怀不轨……眼神,有时胜过千言万语。是「身」相之魅力。至于体,是体态,有不同的吸引力,但身材身态不变(是指短时间如一天之内不会突然肥或突然瘦),但「体」会有移动,移动就会有变化,有变化就会产生注意,继而有感受,强弱的吸引,就成了魅力雏形。

至于笑容,是微笑?苦笑?甜笑?不笑?我们常记得蒙罗丽莎的笑容,是因为亲切的形态,凝住了大家对善美的记忆。常言道:「伸手不打笑面人」。就算做错了事,笑容可会化解士度小问题。表情中以笑容最突显立场。想令人觉得相处舒服的魅力就是来自笑容,没听过黑口黑面的人会被认同有魅力吧!这就是说明,笑,或不笑,都是「身」相的表达,也是魅力增加、或减少的来由之一。

「身」相魅力来源的另一层面,就是手,也就是「行为」,是经常打开手来个欢迎式?还是翘埋双手拒人千里?双手常有协助、帮忙的行动习惯?还是常插裤袋只要有「型」?

「身」相魅力来源的另一层面,就是腰背,是否常保持挺直,充满朝气力量?行起来,是垂头?还是昂首阔步,充满自信?一举手一投足,都有魅力来由的表面元素。

「身」之展现,就是「行」,行为,就是「做过什么?」一切善行,或充满毅力、坚定、为理想愿意行愿意做,历过风浪,尝过苦甜……都是「行为」的魅力。如果只是口中说自己「怎样怎样」,但交出来的「行为表」却是空空的,或少少的,那魅力何来呢?

行为或行动都是「身相」,有「身相」又有「心」(起心动念,也是意)才是真实魅力的整体。如果只是有「身相」无心,例如「斟茶递水」的行为,可能只是表面的「行」而「心」不在,那就是「身」「意」不一。感受方会知道的!这点也就关乎「知行合一」。

 

多谢阅读!欢迎继续浏览,留言分享。感谢你!!!

 

【将感恩延续】感恩是口说,报恩是行动!

导师作者:蓝婷.活得精彩创办人.国际认证专业形象顾问(AICI CIP) 资历超过十年资深专业导师.国际形象专业执行高级教练.企业培训导师.跨媒体导师及写作人|擅长助你快速提升视觉优势、社交礼素、说话能量、表达力量!

在上一期的文章,我先说让“感恩心”成为形象力一部分。今期要从“感恩”说到去“报恩”。

有没有发觉,大部分人都会说要感恩,很少听到有人说“报恩”?

有没有发觉,感恩其实是一个表示,是一个口中发出来的心情或心态,却不是一个行动,也不是一个行为?之前有人倡议来一个感恩节,我却认为报恩节来得有力量,有行动,就是有带动力。

感恩是来自西方文化,1879年加拿大率先制定感恩节的日期,定于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一,与美国的哥伦布日相同。1941年起,在美国把感恩节定于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并休假一天,本来目的是感谢上帝过去一年的赠与和丰收。这一天却通常被认为标志着圣诞采购季节的正式开始。

笔者过去在美国生活时第一个遇上的节日就是感恩节,那时只看到全城雀跃购物,甚至可说是疯狂,这个节日的动机是什么?实际是消费日多过感恩,也不见得有凝聚因感恩而发起的实际回报行动。那时我住在家庭寄宿,当地习俗就是家家户户趁感恩节留在家中,烹调很多食物,一整天都在家中吃喝。家人难得聚首一堂享受美食联欢本来是好的,但当时的我已经觉得不用一整天都是大吃大喝吧?更不明白为何感恩不是要做些什么来回馈的吗?感恩似乎真的只是“感”受,是口讲的说话,我以为是实际做些回报别人的恩惠,有行动才是实际表达符合本意的,但在当时,不是这回事。

后来我再回心一想,这个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只讲感恩,就连西方社交平台FB,在帖子上点选感受图案中,就只有感恩,想选择“报恩”吗?没有啊!

中国文化是没有感恩这个词汇,中国文化强调的是“报恩”。想想老子有一句“以德报怨”的“报”字,孔子有“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都是“报”!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也有这句说话:“上报四重恩”,要向四重恩包括佛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因作出报答;中国文化也有一这句:“敂劳未报”,是作为人子女以示对父母辛苦养育照顾之恩未有好好报答……全部都是讲“报”,报,是行动式,是回馈式。

从来都很鼓励有感恩心,但就是觉得感恩是个人的心态而已,接下来有下一步的“报恩”,才是有延续力、带动力及感染力。感恩之后,做些事回馈,也是合情合理及值得提倡的。所以,社会也有不少不问名不问收获、低调地默默做“回馈”的工作。如果按算要高调才引起注意,才引起感染力,那么“报恩”行动也是值得倡议。简单日常的生活中也可以做:

  1.  报天地恩,爱护地球,节省用水,减少浪费,外出自备三宝:环保饭盒、保暖杯、筷子匙羹义,减用外卖盒,从源头做起。

        

图片由作者提供

2.   报国土恩,我们得已坐享平安平静、有粮食、有水用、有交通的生活;报恩就是起码不添烦不添乱也不出卖。

3.   报父母恩,除予经济回馈,给予更多实际的关怀照顾及陪伴。电话倾谈,那怕只是闲话几句,听一下声音也好。年迈父母更需要身体接触的温暖,有时间为他们按摩、推背、搓揉,简单的陪伴看电视,不用多言语也是好的。

4.   报社会恩,简单说就是社会不同角落都有很多人为社会为大家付出,这些不能以成绩来算,也难以用数薄记录来算,即使是算也算不清,只要有能力有机会,报恩就是多作回馈。捐钱也好,捐物资也好,做义工、出计策出劳力也好,发心发愿送上祝福心念也好,只要是发送“报”上行动,都有饶益性。

5.   报众生恩,这个众生恩可以是所有生命体,也可以包含任何阶段曾直接或间接帮助过你的无论任何大小事,就如所有医护在努力帮忙医护疫情病人、有人在支持、研发疫苗、物资送赠……又例如打风过后有人清理道路、修桥铺路而方便大家行走,这等等都已经是众生恩。每人从小开始的兄弟姊妹、亲友、邻居、老师、同学、学长、朋友、同事、上司……相信每个人生命中,身边都有很多关系链,既会帮助别人也受过不少帮助;有机会就不忘报恩,而报恩也未必能够直接点对点的,但自己知道要做什么也是好的。

感恩是口说的,报恩是行动的,愿大家领受西方的“感恩”文化,也同时秉持中国文化的以“报恩”为尚。共勉。

 

【生活新常态】学习放下「我执」,塑造有礼生活!

导师作者:蓝婷.活得精彩创办人.国际认证专业形象顾问(AICI CIP) 资历超过十年资深专业导师.国际形象专业执行高级教练.企业培训导师.跨媒体导师及写作人|擅长助你快速提升视觉优势、社交礼素、说话能量、表达力量!

有学生问:「这个世代,个个国家都有事(不是疫情就是天灾人祸,随时无常出现是大家预计不到)…就疫情之事,已看到一些西方国家,以前以为好安全,但是疫情之后,真心觉得「信不过」!还有多少真相是不知道的?老师,你觉得哪个国家地方的人会比较文明,有礼貌? 」

回答之前,我先引用网上两个例子跟大家分享:

网上看到外国有一超市员工要求店内的女子戴回口罩,平心静气劝告,纠结过程,女子自称是医生,自己会判断,纵使她有口罩……视频约两分钟,结束的时候,这名女士仍然不肯把口罩戴上;从这视频,大家可以看到这名女子的言行形象……

另外,也看到香港有巴士司机,在上层车厢向一名自称也是巴士员工的男子劝告戴口罩,否则不能开车。男子争持很久,有好心人特意取出口罩劝这男子戴上,帮忙劝告;争论一番,这位男士仍然不肯戴,结果是宁愿心不甘情不愿的下车……

这两个例子的当事人,应该是严重感到个人「自由」被冒犯,他们都是成年人了,却在众目睽睽下被「点相」及发出连小朋友都知道的警告,很没面子,自尊受影响。前者更自认是医生,有判断能力什么时候戴或不戴口罩,如果被店员「指示」她要戴口罩,间接挑战她的权威,她的反应反映明显受不了。后者的香港巴士男子,向司机表示大家都是公司职员,以为司机会通融,行个「方便」。这一女一男,都有「共通点」,就是心中的「我执」很大,很大!因为这个「我执」,自称医生的女士享惯自由及权威,遇到这种情况就引出问题了,也就引出个人的「修养」程度。另一位自称「公司同事」的男子,以为「我」就不是一般乘客,所以应该有点「特别待遇」。明显,这两人都是用自己的角度及立场来争取乎合他们的意向,但就没有任何意欲表达为社会大众其他人着想。基本上已经说不过去,因为根本没有客观接受的理据!在知识及情感上,都「输」得彻底,不会有人支持,除非是跟他俩一样的人。

以上这两位主角,都因为他们心中的这个「我执」至高无上而闹出问题!万世师表孔子在《论语》「子罕篇」有一句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里的「毋」字与「无」字通用,即是「无意,无必,无固,无我」。无我,就是指不执于自己(我)的著想,是为别人着想,为公利著想。这句话是个人修养中的指标,做到就是境界!虽然不容易做到,但是「学而时习之」,学了就是要「习」,即是实践,执行,应用,才会减低问题的恶劣深化。如果以上两位当事人,有《论语》文化基础又会「学而时习之」的话,那一刻就即时将「无我」用出来,以为别人着想为先,相信问题就不会这样深化下去。

   

所以,我回应学生提问哪个地方的人文比较文明及有礼貌,只能说从来不以学历、专业及财富来衡量,只是有理由推算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应该较有礼貌。但事实真的不一定。高教育不等于高教养。今后是以文化领域、及能够将文化「行」(实行、应用)于生活的,知行合一,执行力强的,才是衡量该人民素质及礼貌的指标。

上面两位故事主角,除了「我执」,多少都是抱着侥幸心,仍盼望疫情不影响本来的生活工作节奏及常态,自己仍「执着」活在过往的习性氛围。似乎,全球人类更应该以新常态来面对今日及明日。新常态是因应环境变化,从中作出思想、心态及行为的调整改变,以「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之心,以利他利己之态生活。什么是新常态?例如戴口罩、劝洗手、常消毒、少聚会、非常时期更要零或低度娱乐、运动及社交活动;纵是两相隔,也要适应及习惯借助网络工作,网络会议、网络社交、网络联谊等。再加一项,就是修心;好好抓着时机修心,安住自己;修心的方法之一,可以是多阅读对生命、人生、健康、悦乐有帮助的书;为往后日子,强大自己内心能量。

过去的常态不会三朝两天就会回复,甚至有些事是不能「返回正轨」;最重要还是自己的心态。今天不是昨天,明天不会是今天;向前看,开始了新常态,又是未来的习性、常态了。